Index

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真武湯治冠心病、風心病、心臟衰竭、心搏過緩、心悸胸悶醫案

真武湯治冠心病、風心病、心臟衰竭、心搏過緩、心悸胸悶醫案

小編 在線: 25人 時間: 2022-06-24  https://www.zydbk.com/jfyian/2268.html

1.jpg

慢性心臟衰竭-馮漢財醫案

朱某某,男性,86歲,近2年反覆氣促、雙下肢浮腫,輕微活動則加劇,嚴重影響生活,一直以輪椅代步,1月前氣促、胸悶感加重,精神差,面色蒼白,伴隨咳嗽,痰少難咯,心悸不安,雙下肢足踝部輕微浮腫,臥起則頭眩,噁心欲嘔,無發熱、畏寒,胃納差,睡眠一般,大便難解,小便清,量少。舌淡,苔白,脈細澀。曾在某社區醫院予以小青龍湯口服治療,效果不佳。仍有氣促,心悸較前加重,雙下肢足踝部輕浮腫,臥起則頭眩,噁心欲嘔。

陳老師指出患者氣短、心悸、頭眩、下肢浮腫,與真武湯方證相應,予以真武湯加桂枝、牛膝、車前子、大黃、黨參:製附子25克(先煎),茯苓25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牛膝30克,車前子30克(包煎),黨參90克,大黃5克。囑患者煎煮時加薑3片。上方加水四碗,以小火煎至大半碗,日一劑,復渣再服。另囑自服人參,每次15克,每天一次。

1週後復診,患者神智清,精神好轉,雙下肢浮腫稍減,氣促、心悸及胸悶緩解,大便通,可以在家持助行架緩慢步行數十步,舌淡,苔白,脈細。效不更方,繼續原方治療。

後三診,患者神智清,精神可,雙下肢浮腫消退,心悸、胸悶及氣促好轉,大便通暢,可以繼續在家持助行架緩慢步行,舌淡紅,苔白,脈細。

考慮水腫消退,大便通,擬在原方基礎上去車前子、大黃,具體方藥如下:黨參90克,製附子25克(先煎),茯苓25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牛膝30克。

囑患者煎煮時加薑3片。上方加水四碗,以小火煎至大半碗,日一劑,復渣再服。另囑咐自燉服人參,每次15克,每天一次。後追蹤病情穩定,無明顯氣促、心悸、胸悶,無雙下肢浮腫。《黃仕沛經方師傳錄》


139心臟衰竭-王小艷醫案

老年男性,長期胸悶、氣促,雙下肢有浮腫,病情遷延七年有餘,深為所苦,也曾尋求西醫治療,明確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變、心房顫動、慢性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每次給予抗心衰竭治療後可稍微緩解,但易復發,且反覆發作。目前患者出現氣促,雙下肢浮腫,夜間不能平臥,頭暈,納差,大便不成形,每日1次,尿少,舌淡,苔少,脈沉細。處方予以真武湯加黃耆、桂枝、車前子、薏苡仁、炒牛膝,組方如下:

熟附子25克(先煎),茯苓25克,白術30克,白芍15克,黃耆120克,桂枝25克,車前子30克(包),薏苡仁30克,炒牛膝30克。

服藥三劑後復診訴氣促可緩解,夜間可平臥,雙下肢浮腫較前消退,效不更方,一週後患者出院。《黃仕沛經方師傳錄》


140肺心臟衰竭-趙錫武醫案

鄧某,女,48歲。因浮腫氣短半年,近一週來加重住院。患者於1961年元月感冒後開始咳嗽氣喘,下肢浮腫,經治療後好轉,但常心悸,兩個月前開始症狀又加重,動則心悸氣短,下肢逐漸浮腫,心下痞滿,咳嗽吐自痰,尿少,過去有咳嗽史八年,平素易感冒。身體檢查:脈細弦數,舌苔薄白,半臥位,呼吸較促,面浮腫,口唇輕度紫紺,頸靜脈怒張,心左界稍大,右界叩診不清,三尖瓣區可聞及1級吹風樣收縮期雜音,兩肺佈滿細濕羅音,腹稍膨隆,移動性濁音陽性,肝於肋下3.5cm,劍突下7cm,中等硬,輕度觸痛,下肢可陷性浮腫1度。X光胸部攝片:肺動脈較膨隆,右心房及右心室顯示增大,兩肺廣泛性索狀及斑狀模糊陰影,其中可見蜂窩狀透明區,心電圖示肺性P波,診斷: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心臟衰竭1級。

中醫辨證:肺氣壅塞,痰濕阻滯,心腎陽虛。治以宣肺通陽,祛痰利濕,仿真武湯加「開鬼門法」。附子6克,白芍9克,白術9克,生石膏12克,雲苓12克,甘草9克,麻黃3克,車前子15克,生薑9克,大棗5枚,杏仁9克,白茅根30公克。上方服三劑後,尿量顯著增加,每日達1500-1900,下肢浮腫明顯減退。服五劑後,僅小腿略為浮腫,咳嗽減輕。又在上方中加入厚朴6克,陳皮6克。第6天浮腫消失,心率減慢,僅在兩肺底可聞及濕性羅音,考慮到還有胸悶,咳嗽氣短症,上方減去白茅根、厚樸、車前子,加入蘇子9克。

五劑後咳嗽已止,又以厚朴麻黃湯治之,諸證均退,精神納食好,二便調,出院回家休養。(趙錫武老師治驗)

按:本例心、肺、腎三臟俱病,主要矛盾是心腎陽虛,水飲為患,故選用真武湯為主方,其目的在於振奮已衰之陽氣,以收利水消腫之效。又蔣氏等(《新醫藥學雜誌》1976.10)對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見有浮腫,下肢為重,甚則腹水,心悸,不能平臥,少尿,口唇紫暗,舌紫滯,苔白,脈沉虛而數,或有促象,中醫辨證屬水氣凌心型,用本方合五苓散加減,取得較好的療效。《經方應用》


風心病-聶惠民醫案

陳某某,女,成年。患風濕心臟病20多年,反覆發生心臟衰竭,經治不效。近日心臟衰竭為重,證見心悸心慌、胸脘堵悶、咳喘並作,時見腹中隱痛,噁心欲吐,腹瀉稀便、日行四五次,下肢浮腫,按之凹陷,小便短少,脈短促,苔白滑潤;心律不齊,率110次/分,心前區可聞雙期雜音;兩肺散在濕噠音;腹膨隆,腹水(土);肝大肋下3厘米,脾未捫及。服地高辛及雙氯克尿塞等利尿藥治療,但尿量不多,浮腫明顯,中醫辨證屬陽虛水氾證,遵溫陽化氣行水法治之。方用真武湯加人參、澤蘭葉,治療兩週,藥後尿量增多,諸證有改善。《聶氏傷寒學》


142風心病-陳瑞春醫案

黃某,女,63歲,退休工人。1987年4月就診。患者從事紡織工作多年,有關節疼痛的風濕病史,多次查抗'O'、血沉均高於正常值,並可聞及心臟2級雜音。一般是症狀治療,發作時服中西藥,控制症狀後停藥,仍堅持工作,未能根治,延至就診前。

1987年春,經各種檢查確診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並閉鎖不全,心臟功能三級,心房纖顫)。就診時症狀:心慌心悸,胸悶,氣短不足息,顏面青蒼,形體消瘦呈慢性病容,輕度浮腫,兩下肢午後浮腫逐漸加劇,到午夜雙腳不能適履,膝以下浮腫,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色清,大便稀軟量少,食納不香量少,夜不能平臥,背惡寒怕冷,容易感冒,終日臥床。脈沉細弱有間歇,舌質淡潤,苔白穢膩。處方:西黨參15g 生黃耆30g 製附片20g 茯苓20g白術15g 白芍10g 漢防已10g 海桐皮20g玉米須30g生薑3片

每日1劑,文火久煎1小時,分2次溫服。偶爾心跳過速,配以速效救心丸、心寶或地高辛,病情得以控制即停服。在服用上述湯藥時,輔以本院研製的「健脾益氣沖劑」(基本方為參莧白術散合玉屏風散加味而成,每包含生藥量15g),每日1小包,早間空腹服。

按:以參芪真武治療風心病,可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本案用此方先後治療7年多,病情穩定,身體好轉,這無疑證實了它的臨床療效是可靠的。

真武湯是《傷寒論》少陰心腎陽虛,水邪氾濫的主方。何以能治風濕性心臟病?從方而論,真武湯溫以製水,主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嗔動,振振欲擗地」等症,所以,傳統上把真武湯視為治療腎陽虛衰,水邪氾濫的專方。但筆者認為,本方溫腎利水是其主治功效,見諸藥物的組合是完備的。然其腎陽虛,必然會影響肺氣不足,方中缺少補氣藥,故臨床運用應加強其補益肺氣的藥物,選用黃耆、黨參最為適宜。

論:陳老真武醫案,一診方都有黃耆。這大概就是陳老師為什麼偏好用黃耆。但水氣病,大多都是氣逆不降證,而不是氣虛病。黃耆是補肝脾而行營衛的藥,雖是補氣而行營衛,至於所謂的補肺氣,還真有待論證。


心搏過緩-陳瑞春醫案

王某,男,58歲,退休工人。1992年3月10日初診。病者經多方檢查,確認為心搏過緩,心電圖除外其他病變。自覺頭暈、胸悶,精神疲乏,睡眠不寧,容易驚醒,飲食尚可,二便正常。如心跳少於50次/分鐘,則頭暈眼黑。超過每分鐘70次,又感胸悶、煩躁。血壓低,110/65 ~ 120/70mmHg之間。脈緩兩尺弱,舌頭淡潤。擬溫陽益氣法。處方桂枝甘草湯加味:桂枝10g 炙甘草10g 生黃耆20g黨參15g遠志10g 柏子仁10gm,文火久煎半小時,每日1劑分2次溫服,囑咐10劑。

二診:3月25日。服上藥後,脈搏稍有力。早起心跳仍只有45次/分鐘左右,精神不振,食納量少,睡眠不實,面色㿠白,大便偏軟,小便清長,舌白潤,脈緩弱兩尺無力。處方:紅參10g 製附片10g 生黃耆20g 茯苓15g白術10g 白芍1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生薑10g囑咐文火久煎1小時,取濃汁溫服。

三診:4月10日。服上藥10劑後,病者自覺精神好轉,頭暈、胸悶明顯減輕,早晨心率50次/分左右,最高60~65次/分。脈緩稍有力,舌頭淡紅。守上方製附片加至15g,紅參改為西黨參20g。每日1劑,溫服濃汁。

後因病者下鄉,在老家繼續服上藥,隔日1劑,共服120餘劑。1994年冬來診,告知病情穩定,一直用原方未作加減,偶爾停藥即用單味紅參燉煮服。心律維持在每分鐘60次左右,全身狀況良好,遂停藥。追蹤至1995年,病情穩定,未見反覆。

按:心搏過緩的病機應是心腎陽虛,首用桂枝甘草湯加參、芪,取得一定療效。但視其面色㿠白,精神萎靡,眩暈,胸悶,乃一派心腎陽虛之象,故第二方即改投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加參、芪,服10劑後明顯改善症狀。後因患者回家後就診不便,守上方,使之心腎陽氣振奮,脈轉有力,心率穩定在60次/分左右,無任何不適,遂停藥。

   筆者以參芪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治療多例心搏過緩病者,療效均很穩定。附片由10g增加至20g,夏秋高溫季節,堅持服藥,未見不良反應。

論:尺弱,為何不加附子?二診加附子,好轉。


冠心病-蘇石山醫案

周某,男,61歲。半年前急性前壁心肌梗塞,近月胸悶氣喘,無法平臥,下肢浮腫。查心電圖示竇性心搏過緩,陳舊性前壁梗塞。診為冠心病合併心衰竭。經強心、擴冠、利尿等西藥治療1月餘;未能控制心衰竭。症見:面色㿠白,語聲低微,口唇青紫;心悸,喘憋氣短,入夜尤甚,不能平臥,失眠自汗,雙下肢浮腫,畏寒肢冷,脈象沉緩,舌淡苔白。辨證:腎陽虛衰,水氣凌心。治以溫腎助陰,降逆平喘。方用真武湯加味:製附片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白術12克.葶藶子15克,丹參20克。藥盡3劑,諸症減輕。守原方重用附片至20公克。丹參至30克,再進10劑,心衰糾正,頑疾得除。此治從整體著想,辨證求因,不唯心衰單治心,而注重肺、腎、脾、肝之陽氣。命門為元氣之根,故用真武湯溫腎以助心陽治其本,重用製附子、丹參。根據現代藥理研究,附子能降低缺血心肌耗氧量,增加對缺氧心肌的血流灌注,增加供氧血,改善心臟氧的供需平衡。其組方既不失原旨,又寓有新內容,故治之可迅速控制心衰,使心臟功能得以恢復。《當代醫家論經方》


145心悸胸悶-秦伯未醫案

王某,26歲。主訴:5年前先見陣發性心悸胸悶,漸見下肢浮腫。請秦老會診,診見腰以下至足背浮腫甚劇,腹部脹滿,嘔吐,心悸氣促,不能平臥,小便極少,大便溏薄;特別表現在口唇發紺,兩手紅紫,顴部泛紅如妝。舌尖紅、苔白滑膩,脈象細數帶弦。辨屬腎陽衰微證,治以溫陽利水,斂陰健脾。方疏真武湯加味:熟附片6克,生薑6克,炒白術9克,白芍9克,茯苓15克,春砂仁2克,木香2克。

藥後平穩。連服藥4劑,尿量增多,下肢浮腫基本消失,僅足背未退盡。腹脹、嘔吐都好轉,但兩頰泛紅不退,陣陣煩急,時有咳嗽,痰中帶血,脈仍細數不靜帶弦。《仲景病案學》

論:真武湯,水氣病,不是水下潤而下肢浮腫,就是陽火逆而氣厥眩暈,心悸胸悶氣促。水腫為陰盛之象,而眩暈心悸胸悶,皆為陽格不降之象。也就是說,不是火上壅而心臟病,就是水下潤而腎臟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