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附子粳米湯方歌方解,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案

附子粳米湯方歌方解,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案


【原文】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金匱要略》第十篇)

附子

【組成】
附子10g半夏15g甘草3g粳米15g紅棗10枚

【方歌】
腹中切痛作雷鳴,胸脅皆膨嘔吐成,附子一枚棗十個,半升粳夏一甘烹。

【方解】
此溫陽逐寒,止嘔定痛之方。以腹中疼痛,嘔吐腸鳴,四末逆冷,脈沉細遲緊為臨床使用目標。

《素問·舉痛論》雲:“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老弱之人,陽氣不足,或猝感寒邪,或過食生冷。寒邪入經則稽遲,泣而不行則引發疼痛,嘔吐腸鳴,胸脅逆滿。臨床可見發病驟急,疼痛劇烈,非綿綿而痛可比。四末逆冷,甚者冷至肘膝,頭汗淋漓,昏憒欲死。嘔吐頻繁而劇烈,吐出物為清稀水液,甚而膽汁。並伴有腰腹畏寒,得溫則舒,小便清白,大便溏稀,口中和,舌淡苔白滑,脈象沉細遲緊等陽虛中寒證狀。

古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醫學薪傳》雲:“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勞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本證之痛,唯溫降始通。方中附子大辛大熱通上徹下,既可散寒扶陽,又可溫經定痛,佐半夏降逆止嘔,甘草大棗粳米護胃和中,如此溫之降之,則寒邪散,氣血通,疼痛自止。仲聖制方雖小,而其效甚卓,餘屢用拯危救痛於頃刻。然自南北朝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有烏頭(烏頭附子本屬一物)反半夏之說,迄今仍將二藥列入十八反。二者何以相反?餘不願人云亦云,亦無力推翻其論,只好處方雙簽字,或讓此店買附子,彼店購半夏,誤時費力,奈何而已。

本方之腹證,鬆軟無力,或腹肌攣急,指下不溫,或有瘕聚,或臍下動悸,按之腸鳴尤甚。初按拒之,繼按則舒,故須反複診按,庶免將拒按視為實證。

【煎服】
水浸30分,煎30分,約600毫升,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
腹中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者。

【加減】
1.反胃者,加砂仁生薑
2.呃逆者,加川椒白芍
3.劇痛及於心胸者,加大建中湯。

【類方】
1.理中湯:同可治中寒腹痛。所異者,理中湯證以腹痛下利為標,附子粳米湯以嘔吐、手足厥冷為的。
2.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同為中寒腹痛之治方。不同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證素體血虛,其痛在小腹,以脈細欲絕為別。
3.大建中湯:同有散寒止痛之功。不同者,大建中湯證因中虛寒盛而痛及心胸;附子粳米湯證因中寒夾飲而雷鳴切痛,嘔吐水飲。

【臨床運用】
1.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千金方》)
2.加川椒、乾薑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自汗出欲絕。(《外台秘要》)
3.下脘以下繞臍周圍,以及脅下,腰間雷鳴切痛,或嘔或瀉者,寒疝也。必腹中腰間覺有冷氣,且心下不痞硬。(《皇漢醫學.腹證奇覽》)
4.急性腹膜炎、急性胃腸炎之虛寒證。(《金匱要略今釋》)
5.虛寒腹痛。伴嘔吐肢厥,唇白面慘,舌白胖,脈沉緊。(《治驗回憶錄》)
6.腸功能紊亂。症見腹痛腸鳴,噁心嘔吐,肢冷畏寒,冷汗淋漓,舌淡胖,脈沉緩。(《劉渡舟驗案精選》)

 

【附子粳米湯醫案】

1.嘔吐 

高某,女,55歲,農民。體素怯弱,脾胃虛寒,脘腹常痛,自備理中丸,痛時服之,或飲薑湯亦可緩痛。前日晚飯後腹痛又作,與前不同者,伴嘔吐、服理中丸亦盡吐也。翌日,某醫注射阿托品、愛茂爾,疼痛、嘔吐仍不已。第三日,請餘出診。患者云鬢蓬鬆,菜色黯然,形脫神衰,閉目懶言,呻吟床褥,舌質淡嫩,苔白微膩。嘔吐清水,腹中衝逆,腸鳴漉漉,米粒俱絕,大便三日未行。手足逆冷,脈沉細弦。腹軟,滿腹拒壓,當臍悸甚,按之腸鳴益響。

食後腹痛嘔吐,首應考慮食入不潔之物,即西醫所謂食物中毒也。本案飯菜如常,唯因事延誤,食時欠溫。虛寒之體,陽氣不足,中寒則腸鳴、腹痛也。《醫宗金鑑》雲:“腹痛雷鳴嘔吐者,腸胃之中寒氣為之也。”今上逆嘔吐、肢冷、脈細,非尋常之寒痛,乃陽氣大虛,陰乘陽位之候也。故非理中丸所宜,急需溫中回陽。擬:

附子15g 半夏15g 炙甘草6g 粳米15g 紅棗10枚生薑10片一劑,頻頻飲之。

二診:服藥當日便嘔止痛失,四肢轉溫。仍神衰形疲,飲食不思,陽氣雖回,脾胃納運非短期可複,擬理中湯加附子善後之。

2.吐洩

薛某,70老嫗,因膝下無男,仍不辭勞作。昨日晨起感寒,歸來脘腹疼痛,一刻緊似一刻,劇烈難忍,時時需人撫按。其夫劉某,解放前系一教師,後讀醫書,懸壺濟世,大有儒改醫一早晨之況。劉先針刺中脘、天樞不應,後服《萬病回春》開鬱導氣湯,無毫效,不知所措,請餘診視。其妻疼痛甚劇,晝夜從未休止,腹中雷鳴,心下脹滿,水穀不入,稍進飲食則嘔吐不已。手冷過肘,足冷至膝。頭汗淋漓,發枕皆濕。面色慘淡,唇白無華,二目閉合,神智幾近昏憒,強呼尚可應答一二。氣息咻咻,其狀若絲。舌質淡白如鏡,脈象沉微似無。舉家慌亂,求速書方。

觀其脈症,知為陽虛陰盛,寒邪上逆。蓋風燭殘年,一線弱質,焉能拒邪?《素問·舉痛論》雲:“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篇云:“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其症與本案正相契合,急需回陽救逆,祛寒降衝。擬:

附子10g 半夏10g 粳米15g 炙甘草6g 紅棗5枚囑煎40分鐘,徐徐飲之。一時許汗止陽回,疼痛漸止。

按:患者年邁體虛,勞役過度,致寒邪直中而上逆,奔迫於腸胃之間,故雷鳴切痛,逆滿嘔吐。證屬陰盛陽虛,非氣鬱也。而予導氣開鬱,實乃緣木求魚、深山採珠。餘初學醫時,讀陳修園書,便對《萬病回春》存有偏見,然此例非書之謬,乃醫之誤也。如此重急之證,僅此一劑,便痛止厥回,轉危為安。陳修園謂:“儒者不能捨聖賢之書而求道,醫者豈能外仲景之書以治療。”由此益信。

——本文摘自《經方躬行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