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轉貼:厥陰病與烏梅丸

厥陰病與烏梅丸

獨孤園丁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厥陰經氣化不利,經病; “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是肝火犯胃,藏腑病。厥陰的涵義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故病至厥陰,兩陰交盡,由陰出陽,若陰陽氣不相順接,則陽氣難出,陰陽失調。 《諸病源候論》雲:“陰陽各趨其極,陽並與上則熱,陰並與下則寒”,故有上熱下寒。 《素問·陰陽離合論》雲:“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厥陰為陰之“闔”,兩陰交盡,由陰出陽。厥陰病病機為樞機不利,陰陽氣不相順接(陰不出陽);病象為寒熱錯雜,烏梅丸為厥陰病主方。 厥陰涵義的要點: 第一,陰氣最少的意思(消渴)。 第二,陰陽之樞的意思(上熱下寒)。 第三,主肝與心包絡。 第四,與少陽互為表裡。 手厥陰心胞經主晚上7-9點,三焦經主9-11點,膽經主11-1點,足厥陰肝經主1-3點。 厥陰病欲解時為1-7點。

厥陰、少陽互為表裡,為半表半里證。故晚上、半夜之病多為厥陰、少陽病;子時膽經當令(23-1點)多為少陽病,而1-7點之間病多為厥陰病。
如半夜子時發熱或咳嗽,可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還有半夜飢餓,為肝氣虛之厥陰病,用李東垣《蘭室秘藏》的補肝湯,主要的藥物有黃芪、人參、茯苓等,效如桴鼓。
因此,半夜的病,一定要從厥陰和少陽來思考問題。厥陰病的標準 第一,經病。反映厥陰病的氣化特點,即兩陰交盡,陰氣最少,陰盡陽生。 第二,藏病。反映厥陰病的藏腑特點,即肝與心包絡的病變,只要能反映肝或者心包絡的病理特點的,就可以考慮是厥陰病。厥陰病五大本證: 第一,上熱下寒證。也就是厥陰病提綱證。 第二,厥熱往來證。 第三,厥逆證。即手足發涼,也稱四逆,這裡主要是當歸四逆湯證。 厥陰厥逆證既有寒厥也有熱厥。 第四,下利證。也就是著名的白頭翁湯證。 第五,寒嘔證。又稱嘔噦證,就是著名的吳茱萸湯證。 五大本證中,上熱下寒證和厥熱往來證反映的是兩陰交盡、陰盡生陽的厥陰病氣化特點,是經證;厥逆證、熱利證、寒嘔證反映的是足厥陰肝病的藏腑病變的特點,是藏腑證。厥陰病本證詳解1、上熱下寒以烏梅丸治之。

厥陰病的提綱證是上熱下寒證。


上熱下寒反映了厥陰氣化為病的特點,陰陽樞機不利,陽不出陰。
厥陰病提綱證沒有主治方,後世醫家,尤其是清代的柯韻伯主張用烏梅丸加減治療。 在《傷寒論》中包括傷寒注家的觀點,烏梅丸主治三種病:蛔厥,久利,上熱下寒證。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又主久利”,“久”字意義非凡。 凡是久病就是慢性病,反復發作性的疾病,其病機沒有一個是單純的,都非常複雜,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而烏梅丸恰好又是一張既扶正、又祛邪,既溫陽、又清熱的方子,正好適用於這種慢性反復發作性疾病的治療。 還有體質性疾病,也是慢性病。現在的三大疾病,即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大多都與體質有關。臨床上見到的單純的寒、熱、虛、實證少了,大部分都是慢性病,具有“久利”的特點。 烏梅丸方中君藥烏梅,味酸,用量非常大,用時還要用醋浸泡一宿,在五味當中,酸是入肝經的,烏梅是酸中之王,用量又大,力補肝之體,肝陰足則可出陽。黃芩、黃連清上熱,桂枝、附子、乾薑、細辛、川椒等辛溫藥溫下寒,以此調整體內的陰陽、寒熱,使上下陰陽相互和諧,清上熱、溫下寒是治本。既然出現厥,就有氣血紊亂,就是仲景所言“陰陽氣不相順接”,所以用當歸、人參調補氣血。 臨床上治療上熱下寒證的變通: 烏梅丸可變為湯劑使用。 黃連、黃柏,姜建國先生常將這兩味藥改為丹皮、梔子,即取後世丹梔逍遙散之意,認為這兩味藥清肝熱的效果比黃連、黃柏好,尤其丹皮還可入血分,梔子歸肝經,如果上熱較重則保留黃連。一家之言,可作參考。













需要注意的是,厥陰提綱證中上熱往往是重點,下寒不是重點,因此在臨床應用時,這溫陽五味藥要加減。一般情況下附子、乾薑、川椒可以不用,只用桂枝、細辛溫通陽氣;如果下利比較重,仍用乾姜。仍用人參、當歸調補氣血。
總之,見到厥陰病上熱下寒證時,使用烏梅丸要因證因人調整寒熱藥物的比例,而大思路不變。 再來分析烏梅丸治久利的機理。 烏梅酸斂止利,凡是久利常有滑脫之象,控制不住;凡下利就容易傷陰,烏梅又能滋養陰血;凡是久利都有寒熱錯雜的情況,黃連、黃柏清熱燥濕止利,五味熱性藥溫陽散寒止利;長期下利必定正虛,故以人參、當歸調補氣血。由此可見治久利也可以用烏梅丸。“久痢”的治療過程中,要知道很多患者都有情志因素在其中,且長期積累。因此,治療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烏梅丸加上疏肝理氣的方藥,如四逆散加味: 柴胡24白芍9枳實6甘草9(桂林古本《傷寒論》) 酌加藥品:陳皮6白朮9防風6香附6白花蛇舌草30。 一兩個星期之後,進入第二個階段,烏梅丸加上補脾氣的方藥,如四君子湯加味: 人參9茯苓9










白朮9炙甘草6
酌加藥品:懷山藥15香附6白花蛇舌草15。 服藥期間,最重要的是,是要忌口,不要喝酒,不要吃油膩的食物,清淡飲食,如熬粥喝。2、寒熱錯雜 或稱寒熱夾雜,即寒證與熱證交錯同時出現。如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寒裡熱、表熱裡寒。 《方函口訣》:“厥陰多寒熱錯雜之證。”故以烏梅丸主治。此寒熱錯雜之證,當今多見,尤以上熱下寒為甚。3、厥熱往來 亦以烏梅丸治之。 寒熱往來(少陽病)進一步發展,成為上熱下寒或寒熱錯雜(厥陰病),再往深發展就是厥熱往來,是病從少陽深入厥陰並且越來越重的發展過程。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厥,就是手足逆冷。逆冷,是指手足冷逆向發展,即手足冷由肢端向肘膝關節方向發展。 手足冷(或手足寒),僅僅是手足的寒冷,寒冷沒有向肘膝關節方向逆向發展。這是手足冷和厥的臨床區別。 在病機上,手足冷是陽虛不能溫煦四肢,厥則是陰陽氣不相順接。陽虛只是陽氣量的減少,陰陽氣不相順接則是陰陽有離決的趨勢。需要注意的是,陽氣的虛衰不斷加重,由虛而脫的時候,就發展為陰陽氣不相順接了。所以,太陰病的脾陽虛,少陰病的心腎陽虛,是可以演變成厥陰病的寒厥的。 厥熱往來常見於六七十歲的老人,如果一直厥下去回不來,就會亡陰亡陽而死。
















既然厥熱往來是上熱下寒的進一步發展,則病更重一層,一般可以用用烏梅丸的原方治療。4、厥逆證 厥逆證,也就是著名的當歸四逆湯證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證。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脈細,主血虛,提示這個手足厥寒與血分有關。 四逆湯、四逆散也都是以主證來命名的,但當歸四逆湯前面多了當歸二字,而當歸是血分藥,與脈細聯繫起來看,就提示了這個手足厥寒與血分有關,不僅陽虛,血也不足。 三個“四逆”的區別: 四逆湯證,“脈微欲絕”,少陰病,陽虛。 當歸四逆湯證,“脈細欲絕”,厥陰病,陽虛血亦虛。 四逆散證,宋本《傷寒論》言為少陰病,千古之誤也!桂林古本《傷寒論》所記屬少陽病,方名為“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 桂林古本《傷寒論》曰: “少陽病,氣上逆,今脅下痛,甚則嘔逆,此為膽氣不降也,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主之。 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方: 柴胡八兩芍藥三兩枳實四枚(炙) 甘草三兩(炙) ” 以藥測證,用柴胡,疏膽之鬱;用白芍,疏肝之鬱;枳實洩滯氣;甘草補中實脾。故知為少陽證。






















吳茱萸大辛大熱,它不入少陰,而歸厥陰經、陽明經,因此吳茱萸湯第一可以治療陽明中寒證,“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第二可以治療厥陰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因此,用吳茱萸,就是陽明有寒,或者是厥陰有寒。
所以,脈細、當歸、吳茱萸,這就是辨證要點。 當歸四逆湯證是經脈寒證,“內有久寒”才是藏腑病。 這個“久”字很重要,提示體質性的問題,說明有藏腑的陳寒痼冷,因此要加吳茱萸、生薑來溫藏,不能只溫經。 當歸四逆湯方中,當歸、芍藥、通草補血活血;桂枝、細辛驅寒通絡;大棗、甘草補益氣血。合起來就是溫陽、養血、通絡三大功能,這就是當歸四逆湯這張方子的功效。若體內有久寒,也就是有肝藏的陳寒痼冷,則加吳茱萸、生薑來溫藏,體現了“經藏同治”。當歸四逆湯是溫經的方子,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則是經藏同治的方子。 如,關節頻繁地脫位,就說明維繫腕關節、髖關節的筋脈和肌肉出問題了,缺乏陽氣的溫通和陰血的滋養,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正是一張養血通絡、溫陽祛寒的方子,所以能夠修復筋脈和肌肉,用後自然不再脫位。 再如,血虛宮寒不孕,用當歸四逆湯,加紫石英、菟絲子、巴戟天等,即可受孕。5、下利證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熱利”,指“膿血痢”,此是病在血分;“下重”指裡急後重,提示病在肝經。肝經濕熱下注大腸,血熱壅鬱滯,損傷腸絡而出現膿血;肝失疏泄,氣機鬱滯故下重。 肝為血藏,是厥陰肝最重要的生理特色。治療肝病時,即使是肝的氣分病,也不能忘了血。 看三張疏肝理氣的方子:














《傷寒論》的四逆散是第一張方,《和劑局方》的逍遙散是第二張方,《景岳全書》中的柴胡疏肝散是第三張方。這三張方子中,四逆散裡用芍藥,逍遙散中用芍藥、當歸,柴胡疏肝散中用芍藥、川芎。因此,從古至今,已認識到治厥陰不能忘記血分,哪怕是治肝的氣分證也不要忘了血分。肝為血藏,體陰而用陽,這是它的特點。 白頭翁湯一共四味苦寒藥,兩味歸肝經,兩味不歸肝經,兩味治血分,兩味治氣分。白頭翁、秦皮入肝經,涼血熱,止肝熱血痢;黃連、黃柏清熱燥濕止痢,治氣分,不入血分。 明白了白頭翁湯治療的是厥陰病,是涼血,解血分熱毒的一張方子,就會用白頭翁湯了。 例如附件炎,第一個症狀是少腹局部有條索狀物,按之壓痛;第二個症狀是黃帶比較多,味重。 若病人舌質深紅,則知其熱毒鬱滯在厥陰血分;附件炎是少腹的病變,厥陰肝經走少腹環繞陰器,少腹是厥陰肝經所主的部位。故用白頭翁湯加活血化瘀散結的藥物五靈脂、元胡,即可治愈。 再如有些乳腺炎、結膜炎等,雖然這些病種不一樣,部位也不一樣,但是異病同治的機理都是一樣的,就是肝經熱毒循經或者橫逆導致乳腺炎,或者上攻導致結膜炎,或者下注導致下痢、附件炎,因其病機都是肝經熱毒鬱結,才有了異病同治的基礎。6、寒嘔證 這是著名的吳茱萸湯證。 吳茱萸湯,一是主治陽明病本證中的陽明中寒證,陽明病以熱證為主,但也有寒證。二是主治厥陰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陰經不走頭,但有一個例外,在陰經中,只有厥陰經支脈與督脈會於巔頂百會。正因為如此,厥陰病肝經寒氣循經上逆就會有巔頂頭痛,因此除了“乾嘔,吐涎沫”這個主症之外又補充了一個頭痛。












所以,吳茱萸湯第一溫厥陰,第二溫陽明,它是陽明病寒證和厥陰病寒證的代表方。很多人都認為吳茱萸湯只治療中焦寒證,其實肝也在中焦!
吳茱萸湯方中,吳茱萸溫肝散寒、降濁止嘔,生薑溫散寒氣、和胃止嘔,人參、大棗補虛以強運化,使寒濁無從內生。溫、降、補是吳茱萸湯的三大功能,而降是它的特色。詳論烏梅丸(湯)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附子(六兩,炮,去皮)當歸(四兩)黃蘗(六兩)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蜀椒(四兩,出汗) 轉換為湯劑(參考劑量): 烏梅18附子6桂枝6細辛6乾薑10蜀椒4黃連16黃柏6當歸4人參6 (單位:克。下同) 若用湯劑,還必須因治病需要而酌情加入醋20ml,以增強治療效果。










《方解別錄·序》雲:“元明以來,清逐淆亂,而用藥者專尚偏寒、偏熱、偏攻、偏補之劑,不知寒熱並進,攻補兼投,正是無上神妙之處。後世醫家未解其所以然,反謂繁雜而不足取法。” 厥陰病的本質是因肝陽虛(陰亦偏虛)而形成寒熱錯雜證,治之亦應在溫肝的基礎上調其寒熱,寒熱藥並用,燮理陰陽。所以烏梅丸中以附子、乾薑、川椒、桂枝、細辛五味熱藥以溫陽,益肝之用;烏梅補肝之體;人參、當歸補氣血;連、柏瀉其相火內鬱之熱。遂形成在補肝為主的基礎上,寒熱並調,氣血並補之方。 烏梅丸實由數方組成。蜀椒、乾薑、人參乃大建中之主藥,大建中藏之陽;附子、乾薑,乃四逆湯之主藥,功能回陽救逆,肝腎乃相生關係,子寒未有母不寒者,虛則補其母;當歸、桂枝、細辛,含當歸四逆湯主藥,因肝陽虛,陽運痹阻而肢厥,以當歸四逆湯;芩連參姜附,寓瀉心之意,調其寒熱復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職。 烏梅丸集數方之功畢於一身,具多種功效,共襄扶陽調寒熱,使陰陽臻於和平,故應用廣泛。若囿於驅蚘、下利,乃小視其用耳。 若寒重熱輕,則重用附、桂、姜、辛、椒,輕用連、柏;若熱重寒輕,則重用連、柏,而輕用辛熱藥;若肝風肆虐,則須重用烏梅;若虛多實少,則重用人參和當歸;若病涉血分,則可於方中加入理血之劑(如桃仁、紅花、片薑黃、虻蟲等)。 由於厥陰病是肝虛而形成的寒熱錯雜證,應以厥熱勝复判斷陰陽進退、寒熱之多寡。因厥陰病的實質反應是寒熱錯雜,其演變有寒化、熱化兩途,所以厥陰全篇都是討論寒熱轉化問題。寒熱錯雜者,有寒熱多少之別,故有烏梅丸、麻黃升麻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對應之。寒化者,有輕重之殊,方有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四逆湯等;熱化者,有白虎、承氣、白頭翁湯、梔子豉湯等。 《傷寒論》及各傷寒注家的觀點,烏梅丸主治幾種病:蛔厥、久利、上熱下寒、厥熱往來。











然而,烏梅丸(湯)證實際上還有很多。 烏梅丸所治其它病: 一、各類雜證 任應秋先生言:“凡陽衰於下,人盛於上,氣逆於中諸證,皆可隨證施用,腹瀉與肢厥兩證,均陽衰於下也,故重用薑桂附辛,而去二黃;嘔吐一證,氣逆於中也,故多用烏梅以洩肝;消渴一證,人盛於上也,故重用黃連黃柏,去辛輕用附莒以平之。” 二、冠心病 厥陰亦屬心包絡,烏梅丸亦為治冠心病之方。 冠心病,心絞痛,是多發常見病。從西醫的角度講,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不流通。陳可冀研究的活血化瘀法對臨床辨治冠心病做出了很大貢獻,推廣以後,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法,千篇一律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治療冠心病。所以,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法就成了常規思維。等到發展到線性思維,就離中醫越來越遠,離西醫則越來越近,因為很多病例的治療是無效的。 中醫是整體醫學,要全面辨證,不能因為心絞痛就只盯著心,還要看其它方面的症狀。如果冠心病患者有烏梅丸證(如上熱下寒),則就要用烏梅丸來治療,而僅用活血化瘀法肯定無效。 三、痣瘡 從十二經的理論講,大小腸是升,如果中焦寒濕,它沒有能力往上升,一定是要下陷的。下陷的是什麼?能量。它陷到大腸這個根部,就是肛門,故肛門部位熱。而中焦整個是寒濕的。所以大小腸之氣不升的話,大便則不容易不降,就形成便秘,或積滯。因為中焦是寒濕的。 所以說,當有肛門熱、痔瘡、肛門血管瘤、肛門膿腫等疾病的時候,它所有的病因病機都是這個。那麼怎麼辦?歷代的醫家都是運用清熱的辦法。但是越清中焦越寒濕,肛門就越熱。其實只要把中焦濕氣一打開,大小腸清氣一上升,肛門自然就不熱了,諸病皆愈。這是道醫的方法,治本之策。














千金方之溫脾丸,此乃正方!有便秘、積滯的實證時使用。
仲聖倣此,制烏梅丸,治無便秘、積滯的虛證。兩方一虛一實,相得益彰!可治痣瘡、肛門血管瘤、肛門膿腫等。 四、息肉1、腸息肉 腸道多發性腺瘤樣息肉,西醫切而復發,屬於腸癌前高危人群,痛苦不堪。 據症分析,此乃痰瘀凝滯,寒熱錯雜,息肉著生。 考《靈樞·肛脹篇》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首次提出“息肉”的概念及其成因,屬腸腑痰瘀凝滯、寒熱錯雜之證,故可用烏梅丸(湯劑)為基礎方,加殭蠶、炮山甲、莪朮、敗醬草化痰逐瘀散結;木香、檳榔,通降腑氣,排泄瘀濁。 參考劑量: 烏梅30川連3黃柏9製附片6炮薑3桂枝6川椒3黨參9當歸9殭蠶9炮山甲9莪朮9敗醬草30木香9檳榔9










君藥烏梅用量獨重,除酸斂澀腸外,尤有“化痔消息肉”之功。《神農本草經》謂其能“去死肌,除黑痣、蝕惡肉”。《本草逢源》說它“惡瘡胬肉,如燒灰研敷,惡肉自消”。加味炙殭蠶、炮山甲、莪朮均有化痰逐瘀散結的作用;木香、檳榔,有利於通降腑氣,排泄瘀濁。2、消化系統息肉 濟生烏梅丸,此方為重慶中醫研究所龔志賢老中醫的經驗方,治療腸息肉,胃息肉,咽部濾泡增生之咽炎。 濟生烏梅丸: 烏梅1500克(酒醋泡去核)殭蠶500克穿山甲50克蜜丸。每丸9克,每日三次。 制法:烏梅1500克(烏梅以肥大肉多者為上,酒醋浸泡一宿,去核、焙焦存性)、殭蠶500克(米拌炒微黃為度)、穿山甲50克(用鹼水或皂水洗淨,曬乾,再用滑石粉入鍋內同炒至甲片黃色鼓起為度,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碾粉用)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丸藥製成後,裝入瓷壇,或玻璃瓶內,放於乾燥通風處。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保持大便通暢,忌煎炒辛辣,成人忌菸酒。3、贅肉、息肉、肌瘤 烏梅,《神農本草經》曰:“……死肌,去青黑誌,惡肉。”













單味烏梅治療皮膚贅肉。
把烏梅泡在水里,脹開後,把烏梅肉切下來,貼敷在皮膚贅肉上,可用膠布粘住。一周內贅肉就會消掉。 外在的惡肉死肌能消,體內的息肉、惡肉亦能消掉: 聲帶息肉,用烏梅配虎杖、桔梗;膽道息肉,用烏梅配威靈仙、桑枝;腸道息肉,烏梅配紅藤、金蕎麥;子宮息肉或肌瘤,烏梅配小茴香、艾葉。 上面的配伍之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收一散,散收並用。烏梅是收的,虎杖、桔梗、威靈仙、桑枝、金蕎麥、紅藤、小茴香、艾葉都是散的。 那些息肉惡肉,肌瘤,甚至癌瘤腫塊,大都是痰瘀凝結,既不能收縮變小,也不能消散而去,用藥要一收一散,收是把它收伏收小,散是把它們消散化散。 五、癌症1、乳腺癌 乳腺屬肝經所絡,乳腺癌初期以熱毒為主,但西醫術後則正虛邪實,屬寒熱錯雜證。如僅用清熱解毒,苦寒攻散,不能收效;若僅用扶正溫補,則邪毒滯留不散;所以根據寒熱虛實多少,以烏梅丸加減治療。2、結腸癌 結腸癌,腸道虛寒挾濕熱濁毒內聚,宜屬寒熱錯雜證,故可用烏梅丸進退治療。 上述兩類癌症,病機均為寒熱錯雜為主,故可以用烏梅丸為主方加減治療;其它類型癌症,有烏梅丸指徵的,視綜合病情證侯,亦可用烏梅丸,或為主或為輔。 六、噤口痢
















噤口痢,見於《丹溪心法·痢》,指患者既下痢,又不進飲食,或嘔吐不能食。多由疫痢、濕熱痢演變而成,或見於疫痢、濕熱痢病程中的某一階段,是痢疾比較嚴重的證候。多因濕熱病毒蘊結胃腸中,邪毒亢盛,胃陰受劫,胃氣被逆,因之,不能食而嘔吐,濕熱之毒擾於腸道,傳導失常而下膿血。若久病脾胃之陽兩傷,輸化無權,胃失和降,或因過服寒涼之藥,胃陽受傷,胃虛寒則不受飲食,故不食而嘔吐,腸中濕熱病毒羈留不去,故下痢不休,形成上寒下熱,寒熱錯雜的狀態。溫補脾胃之陽,有礙腸道之濕熱,清熱行滯,去腸中濕熱病毒,更傷脾胃之陽。所以,單純溫補、清下皆非所宜。 七、吐酸吞酸 吐酸之名,見《素問·至真要大論》,又稱噫醋,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隨即嚥下,稱為吞酸,隨即吐出,即稱吐酸。方隅《醫林繩墨》:“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於上,以致咽嗌之間,不及吐出而嚥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 吞酸吐酸辨證論治相似。有因宿食不化,或胃中痰火者;有因肝氣犯胃者。脾胃虛寒,肝火犯胃,即寒熱因素並存者,臨床上更為多見,多用左金丸加減治之,也頗獲效,但對病程長,病情較重的吐酸證,效果不太理想,而烏梅丸治療此種類型的吐酸吞酸收效甚速。 八、寒洩 寒洩之名,見《丹溪心法》,又名寒瀉、鶩溏。因寒邪客於腸胃,或腸胃陽虛氣寒所致。證見腸鳴腹脹痛,便瀉稀水清沏,或色如鴨糞,或食物不化,或便下青黑,四肢逆冷,口不渴,脈沉遲。治宜溫中散寒。用附子理中湯,大已寒丸等,均可獲效。如病程過久,或兼有熱邪錯雜其中者,則用烏梅丸治療。 九、陰陽易









陰陽易,見《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勞复病脈證並冶》。《諸病源候論》認為,男子與患傷寒而未完全康復的婦人房事後得病,名為陰易;婦人與患傷寒而未完全康復的男子房事後得病,名為陽易。陰陽易是患傷寒熱病,尚未痊癒,氣血未復,陰陽不固,而犯房事,复奪其精血,以致病复。
仲景曰:“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這些證候不一定全部出現,但主要證候如身體沉重無力,小腹裡急,引陰中拘急,熱上沖胸,則為辨證依據。
在治療方面,仲景雖有燒裩散之設,但由於目前對此方還無法理解,故未有運用,可以用烏梅丸治療。 十、其它病 烏梅丸還可治腹痛飲冷,睾丸腫痛,巔頂痛等。 其它如糖尿病,咽喉、眼睛疾患,失眠等,只要有烏梅丸證,均可使用烏梅丸加減治療。 又,反胃之壞證,以半夏乾薑人參丸料,送下此方有奇效。 又,產後冷熱痢,久下不止。烏梅丸的主要應用指徵1、脈弦按之減,此即肝餒弱之脈。弦脈亦可兼濡、緩、滑、數、細等,只要弦而按之無力,統為肝之陽氣餒弱之脈。 脈沉細或者脈微細。2、口乾、口苦。3、上熱下寒。4、症見由肝陽虛所引發的症狀,只要有一二症即可。5、面色青黃。6、臨床各種疑難雜病,但見在下半夜1~3點















~7點(丑時至卯時,即厥陰病欲解時為1-7點)間出現相關症狀或症狀加重者,皆可選擇烏梅丸。重點在1~3
點,肝經當令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