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腸道息肉予烏梅丸法施治

  腸道瘜肉予烏梅丸法施治


時間:2015-04-20 15:28來源:未知 作者:中醫中藥秘主網 : 21nx

 劉沈林,男,1949年生,江蘇南京人。醫學碩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第四、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原江蘇省中醫院院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科技部重大基礎理論研究“973”專案中醫專家組成員,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脾胃病)重點病種胃癌研究負責人,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

    曾師從國醫大師徐景藩教授,中醫臨證近40年,尤以脾胃病和消化道腫瘤辨治見長。受江南孟河醫派和吳門醫派影響較大,慣用古方化裁,遣方用藥細膩熨貼。在消化道腫瘤方面,突出辨證與辨病、扶正與祛邪的大法原則,將補虛旺脾與化瘀解毒相互配合,取效頗良。對腫瘤藥物的使用,認為癌症並非就是“熱毒”,不宜清熱解毒之品的大量堆砌,尤其在正氣已衰、胃氣虛敗之時,應著重扶正,避免“苦寒敗胃”,於病無補。在祛邪方面,突出“瘀毒”概念,在充分扶正的基礎上,使攻不傷正,防止餘邪之“複燃”。其所擬“益氣化瘀解毒”方,對胃癌術後預防復發轉移起到積極的治療效果,降低了復發風險。

    主持國家級專案多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3項,發明專利3項。主編學術專著4部,發表論文48篇。

    皮某,男,54歲。2012626日初診。患者一年前因排便困難,在南京市中醫院經纖維腸鏡檢查,診為腸道多發性息肉,大小數十枚。病理示直腸管狀-絨毛狀腺瘤,部分腺體中-重度異型增生。一年內已先後5次在內鏡下行息肉切除,並服中藥百十劑。但息肉增生,反復發作,屢摘屢長,切而不盡。並伴有腹部冷痛,肛門墜脹,大便溏薄夾有黏液,每日2~3次。舌質偏紅,苔薄白,脈細弦。因前治少效,腹痛加憂慮,遂前來我院就醫。

    據症分析,此乃痰瘀凝滯,寒熱錯雜,息肉著生。予烏梅丸法施治,以觀其效。

    處方:炙烏梅30克,川連3克,炒黃柏10克,制附片5克,炮薑3克,桂枝5克,川椒3克,炒黨參10克,當歸10克,炙僵蠶10克,炮山甲10克,木香10克,檳榔10克,敗醬草30克。

    二診:2012710日,藥後腹痛減輕,大便漸已成形,黏液少見。舌苔薄白,脈細弦。病自內生,正虛邪滯,痰瘀濁凝,宜再消息之。

    處方:炙烏梅30克,川連3克,炒黃柏10克,制附片5克,炮薑3克,桂枝5克,細辛3克,川椒3克,炒黨參10克,當歸10克,莪術10克,炙僵蠶10克,炮山甲10克,敗醬草30克。

    三診:20121010日,患者按原方未動,每月複診取藥一次,連續服藥近三個月,症狀進一步改善,腹已不痛,大便成形,無黏液。食納正常,舌質紅,苔薄白,脈細弦。2012927日曾經腸鏡檢查:慢性直腸炎,未見腸道息肉;病理檢查無異型增生。

    四診:201342日,服藥以來,腹部較舒適,大便成形,每日一次,肛門已無墜脹感。2013329日,再次複查腸鏡示:慢性結直腸炎,未發現腸道息肉。仍仿烏梅丸法加減,以資鞏固。

    處方:炙烏梅30克,川連3克,炒黃柏10克,制附片5克,炮薑3克,桂枝5克,細辛3克,川椒3克,炮山甲(先煎)10克,木香10克,檳榔10克,僵蠶10克,敗醬草30克。

    患者堅持服藥一年多,至20141月再次複查腸鏡,仍未發現腸道息肉樣腺瘤以及不典型增生,病情穩定。

    按:本案為腸道多發性腺瘤樣息肉,伴中-重度異型增生。患者雖經內鏡摘除,但反復再生,切而不盡,一年內復發五次,屬於腸癌前高危人群,痛苦不堪。目前西醫除外科手術或內鏡下摘除外,尚無特殊藥物治療。考《靈樞·肛脹篇》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首次提出“息肉”的概念及其成因。
本案所治,屬腸腑痰瘀凝滯、寒熱錯雜之證,方選烏梅丸加減。
方中烏梅用量獨重,除酸斂澀腸外,尤有“化痔消息肉”之功。
《本經》謂其能“去死肌,除黑痣、蝕惡肉”。《本草逢源》說它“惡瘡胬肉,如燒灰研敷,惡肉自消”。除烏梅丸方藥外,所用炙僵蠶、炮山甲、莪朮均有化痰逐瘀散結的作用;方中伍以木香、檳榔,有利於通降腑氣,排泄瘀濁。


    經烏梅丸加減施治,患者屢發頻發之腺瘤樣息肉未再出現,腸道異型增生消失,隨訪息肉治癒。烏梅丸為仲景治療蛔厥之方,又主久利。古方新用,對於腸道息肉的防治,亦頗具療效。(江蘇省中醫院 王瑞平 舒鵬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