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經方、名方在骨傷痛症中的應用與體會

 

               經方、名方在骨傷痛症中的應用與體會

 

(醫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摘要】 通過對文獻檢索,搜集了近年來經方、名方在骨傷痛症中的應用情況,其中經方有五苓散,名方有獨活寄生湯、復元活血湯。將其進行歸納總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總結出經方、名方在骨傷痛症應用中的用藥規律及用藥特點;將骨傷痛症歸納為五大類:1.痹痛。2.瘀痛。3.痰痛。4.滯痛。5.虛痛;並闡明其病因、治則及常用方藥。指出無論是何病,只要其病因病機及主証相同,都可以用同一方劑治療。

 

【關鍵詞】 經方  名方  骨傷痛症  體會

目前對經方、名方的研究多用於指導內科疾病和雜病的治療,而對於指導骨傷科疾病的治療研究則相對較少,特別是在骨傷科臨床痛症中的應用。本人試從眾多文獻資料及個人臨床體會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如下,供學者參考。

 

1    五苓散在骨傷科臨床痛症中的應用

五苓散出自《傷寒論》,由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組成,全方共奏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兼以解表之功。用於水飲停聚所致水腫、小便不利、嘔逆、泄瀉及諸濕腫滿等。近年來用於骨傷臨床痛症有:

1.1 膝關節慢性滑膜炎。

龍國烽[1]用五苓散加味治療膝關節慢性滑膜炎。處方:澤瀉25g、 豬苓15g、 白朮15g、 茯苓15g、桂枝10g、獨活15g、 川牛膝10g、 黃芪20g、 地龍10g。其認為《素問‧痹論》中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着痹也」,本症因感受風寒濕邪,濕邪偏重,因濕性重濁黏滯,故見痛有定處,麻木重著,腫脹等証。故治療應以除濕通絡、祛風散寒為法,以五苓散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1.2 類風濕關節炎

王念蓮[2]採用五苓散:豬苓10g、茯苓15g、澤瀉10g、桂枝6g、白朮15g。寒重者加附子,熱重者加知母,濕重者加薏苡仁,兼陰虛者加生地黃,兼氣虛者加黃芪,兼血瘀者加赤芍、當歸。其認為類風濕關節炎,是由於稟賦不足,或後天勞損,或年邁臟衰,使脾胃功能障礙,運化失職,清濁不分,水穀不歸正化,濕濁隨之而生。若嗜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或過度勞累,情志所傷則進一步內耗正氣,損傷脾胃,使脾虛日益加劇,脾運日趨減弱,久而久之濕濁為患,如再加腎虛小便代謝失調,濕濁留滯不化,瘀滯氣血不行,則濕濁留滯體內,循經竄絡,流注關節,發為本病。因此其治療自應以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為原則。故五苓散療效甚。

1.3 外傷胸痛

龍國烽[1]認為外傷胸痛多為氣滯血瘀,水液停聚所致。治宜活血祛瘀、利水滲濕。故方用用五苓散加減:澤瀉25g、豬苓15g、白朮15g、茯苓15g、桂枝10g、紅花10g、當歸10g、川芎15g、牛膝10g、桔梗10g、柴胡10g、枳殼10g。其機理為:胸部受損,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氣機不暢,水液運行失暢,停聚局部,「血停為瘀,濕凝為痰」,發為胸腔積液;治宜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利水滲濕化痰。方用「五苓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故取效迅速。

1.4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唐貞力[3]採用五苓散加味:澤瀉20g、豬苓15g、茯苓15g、白朮15g、桂枝10g、茵陳20g、防己15g、黃芪30g、川萆薢30g、土茯苓60g、滑石15g、白茅根30g、牛膝15g、延胡索12g、白芍30g、甘草6g。熱盛者加忍冬藤、連翹、黃柏;津液耗傷者加生地、玄參、麥冬;腫痛較甚者加乳香、沒藥、秦艽、絡石藤、海桐皮;關節周圍紅斑者加生地、丹皮、赤芍;下肢痛甚者加木瓜、獨活;上肢痛甚者加羌活、威靈仙、薑黃。其認為痛風常因過食肥甘厚膩之品及飲酒而發,患者傷於肥甘,生濕生濁,濕濁停聚致三焦通利失暢,腎與膀胱代謝失常,濕濁不能排出體外,流注關節,痹阻經絡,鬱而化熱則為腫痛;留滯於關節,久則成「痰核」。本病主要病機是「濕濁凝聚,血氣不清」,其治療自應以「利濕泄濁,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絡止痛」為原則。因此用五苓散,故療效較為滿意。

感悟:從上可見五苓散治療的疾病中有四種:膝關節慢性滑膜炎、類風濕關節炎、外傷胸痛、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雖然疾病不同,但它們的病機是相同的,即都是:濕邪停滯,瘀滯氣血,氣機不利。而五苓散有利濕消滯,溫陽化氣,疏通氣機的作用。因此,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一方劑治療。五苓散在骨科治療中重在消腫止痛,尤其是慢性關節腫痛,但必須配伍祛風止痛,活血化瘀以增強療效。

 

2    獨活寄生湯在骨傷科痛症中的應用

獨活寄生湯是出自唐代「藥王」孫思邈所撰寫的《備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張名方,流傳至今己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備急千金要方》曰:「治腰背痛,獨活寄生湯。夫腰背痛者,皆猶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也,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可見該方主要為肝腎兩虛、氣血不足的久痹所立,病變部位主要在腰背和腳膝。目前隨着該方在骨傷科領域的深入研究和臨床的反復應用,在抓住肝腎兩虛、氣血不足之久痹這個基本病機基礎上,應用範圍也日趨廣泛。

2.1 腰椎間盤突出症

殷瑞忠[4] 採用加味獨活寄生湯為基本方治療。藥用:生黃芪3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5g、白芍30g、丹參30g、雞血藤30g、田七12g、生葛根30g、獨活9g、秦艽20g、桑寄生20g、杜仲20g、懷牛膝20g、全蠍10g、蜈蚣2條。若血瘀型加乳香、沒藥、桃仁、紅花各10g;濕熱型加黃柏、蒼朮各12g、忍冬藤、薏苡仁各30g;風寒型加防風15g、製川烏、製草烏各6g;腎虛型偏陽虛者加仙靈脾、巴戟天各15g;腎虛型偏陰虛者加山萸肉、女貞子各15g。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與腎虛有關,虛則易被外邪所乘,則風寒濕凝聚而致氣血雍滯,經絡閉阻不通,不通則痛;或腰部受傷致氣血瘀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則痛。故治宜益氣養血,補腎強筋、祛風散寒、清熱利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故方用獨活寄生湯取效。

2.2 腰椎椎管狹窄症

周紅軍[5]方用獨活寄生湯治療腰椎椎管狹窄症:獨活15g、桑寄生10g、杜仲15g、牛膝15g、細辛5g、秦艽15g、茯苓15g、肉桂1.5g、防風15g、川芎15g、人參10g、甘草10g、當歸15g、芍藥15g、地黃20g。若患者體質虛弱,方中人參、茯苓、當歸、芍藥、地黃可適量加量。若患者感寒濕較重,方中防風、秦艽可適量加量。若患者疼痛較重,方中可加元胡、川烏以達更好治療效果。其認為本病發生的主要內因是先天腎氣不足,後天腎氣虛衰以及勞役傷腎等,加之反復外傷,慢性勞損和風寒濕邪的侵襲而致。病理機制是腎虛不固,邪阻經絡,氣滯血瘀,營衛不和,以致腰腿筋脈閉阻而產生疼痛。獨活寄生湯能針對該病機進行治療。

2.3 肩關節周圍炎

周就榮[6]採用獨活寄生湯治療肩周炎:獨活、杜仲、牛膝、秦艽、防風、細辛各9g,桑寄生、生地、党參各12g,當歸、川芎各12g,肉桂3g,甘草6g。痛甚者加延胡索、田七或地龍、川烏;風勝者加白花蛇或烏梢蛇;寒勝者加吳茱萸、熟附子、乾薑;濕勝者加防己、川木瓜、生薏仁等。其認為其病因多為肝腎不足,氣血兩虛,衛陽不固,腠理疏鬆,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所致,由於邪阻經絡,氣血瘀滯而為肩痹,「不通則痛」,故肩部疼痛、活動功能受限。獨活寄生湯具有祛風寒濕三邪、補氣血、益肝腎作用。此外其認為治療肩周炎,不僅要考慮到祛風、散寒、除濕以祛外來之邪,尤應注意使用活血之品,使血脈通暢。

2.4 坐骨神經痛

王擁軍、王志恆[7]採用加減獨活寄生湯進行施治坐骨神經痛:獨活、桑寄生各20g,防風、秦艽各10g,川芎15g,當歸20g,白芍、生地黃各15g,牛膝、杜仲各20g,桂枝10g,茯苓15g,党參20g,甘草5g。氣虛者加人參6-9g,黃芪15-30g;寒重者酌情加川烏10g、附片6g;濕熱重,口渴口苦,脈數者加黃柏10g、蒼朮10g;肢體1者可加全蟲10g、蜈蚣2條、地龍10g;患肢屈伸不利者加續斷15g、木瓜6g;有外傷史兼瘀血內阻者,加紅花6g、骨碎補15g;左側痛甚者加丹參20g,右側痛甚者重加黃芪30g;腎陰虛者加山萸肉、女貞子各15g;腎陽虛者加附子6g;腎陰陽俱虛者可加紫河車10g、鹿角膠10g;頑痹久痛不已者,酌情加白花蛇10g、地鱉蟲10g。據有關文獻[8]記載,本病病機多為本虛標實,多由外邪入侵、瘀血留滯加之肝腎虧虛所致。風寒入侵為本病的主要外因。寒為陰邪,其性凝滯,氣血為寒邪所阻,不通則痛,是故疼痛劇烈,夜間疼痛為甚。同時寒主收引,故經脈拘攣,屈伸不利。「寒獨留,則血凝泣」。寒邪最易損傷人之陽氣,導致氣血凝滯,從而產生瘀血,瘀血阻滯經脈,故坐骨神經痛痛點多固定。其次下肢痛往往由肝腎虛弱引起。腰為腎之府,膝為筋之府。腎主骨,肝主筋,肝血腎陰不足,筋脈失於濡養,故腰膝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總之本病的發生不外內外二因,無論何種原因導致,均以經絡阻滯為其病理變化。獨活寄生湯既能祛風散寒,疏通經絡,又能調補肝腎;故用之最為適宜。

2.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顧玉潛[9]以獨活寄生湯為主方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獨活15g、桑寄生30g、杜仲15g、川牛膝12g、細辛3g、秦艽12g、茯苓15g、肉桂1.5g、防風12g、川芎10g、党參15g、當歸10g、白芍12g、熟地黃15g、甘草6g。疼痛重者宜加製川烏10g,地龍12g,白花蛇10g;濕邪偏重者宜加防己9g;瘀血者宜加桃仁10g,紅花10g,乳香8g,沒藥8g;偏寒者,方中溫性藥用量宜重,酌加製附子10g;偏熱者,秦艽需重用,乾地用生地,白芍改赤芍,酌加知母10g。其認為本病多屬年高肝腎虧虛,兼夾勞損或風寒濕邪入侵所致。臨床治療當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邪正兼顧。獨活寄生湯有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之功效,故用之。

2.6 類風濕性關節炎

黎威[10]採用獨活寄生湯加味,藥用:獨活20g、桑寄生30g、杜仲20g、牛膝15g、秦艽20g、茯苓10g、防風15g、川芎10g、當歸10g、白芍15g、乾地黃15g、全蠍6g、蜈蚣2條、雞血藤30g、海風藤30g、絡石藤30g、甘草10g。痛甚可酌加製川烏、製乳香、白花蛇舌草、地鱉蟲等以助搜風通絡、活血止痛;寒甚者酌加附子;濕重者酌加蒼朮、防已;脾虛納差者酌加砂仁、白朮。其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痹症」範疇,有骨痹、頑痹、曆節風等稱謂,本虛標實是本病的病機特點,本虛為氣血陰陽臟腑虧損,標實為外受風寒濕之邪,內生痰濁、瘀血之患,形成虛實相兼,痰瘀互結,毒邪深伏的複雜病機。張秉成《成方便讀》曾論及獨活寄生湯:「此肝腎虛三氣乘襲也」。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多數祛風濕藥具有擴冠、擴外周血管、降壓、降脂、改善循環、改善神經體液調節作用,減輕血液黏滯以及抗炎、抗凝、抗血栓形成等功能。認為獨活寄生湯方組方嚴謹,切合病機,祛邪扶正,標本兼顧,可使血氣足而風濕除,肝腎強而痹痛愈,用來得心應手,而且療效顯著。

2.7 強直性脊柱炎

王勇[11]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如下:製附子36g、黃芪45g、獨活12g、桑寄生15g、防風12g、川芎12g、當歸12g、熟地12g、白芍18g、桂枝12g、茯苓18g、威靈仙15g、狗脊15g、杜仲12g。附子先煎1小時。若病重加製川烏、製草烏各9g,煎法同附子;若肩背痛加桑枝18g,葛根18g;濕重加蒼朮;怕冷加乾薑30g,肉桂15g;氣虛加人參9g。《內經‧素問逆調論》中論痹:「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靈樞‧血脈証》「陰陽相得而合為痹」。中醫認為本病由於患者稟賦不足,或由於調攝不慎、房室不節、風寒濕邪內浸筋骨,痹阻經脈,氣血不通,瘀痰凝滯,筋骨失養,關節筋骨閉滯而發病。該病是正虛邪實,虛實夾雜之証。認為獨活寄生湯善治「腰背痛」。縱觀本方標本兼顧,扶正祛邪,顧及周全,使肝腎足,氣血充,風濕除,寒凝消,痰瘀散,筋骨健,痹痛止,故能有效的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現代藥理研究也發現補腎祛風濕中藥能夠降低血清、關節軟骨及滑膜一氧化氮水準,延緩骨關節炎的組織學改變,抑制小關節炎的發生與發展,同時還具有抗脂質過氧化、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保護軟骨細胞免於自由基損害、延緩關節軟骨退變以及促進關節軟骨修復的作用。這為獨活寄生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提供了分子學理論基礎。

2.8 骨貭疏鬆症

 陳科[12]用獨活寄生湯為基本方,藥用桑寄生、杜仲各30g,當歸、白芍、川牛膝、茯苓各20g,桂枝、熟地、川芎、獨活、秦艽、防風、党參各15g,紅花、丹參各10g,細辛、甘草各5g。若陽虛者加用骨碎補、續斷、淫羊藿、菟絲子、補骨脂各15g;陰虛者加枸杞子、墨旱蓮、女貞子各15g。

中醫學雖無「骨質疏鬆症」之病名,但根據所述及的臨床症狀及發病機理,骨質疏鬆症與「骨痹」「骨痿」「骨枯」等頗為相似。「骨痿」始見於《內經》:「骨痹乃川腎脂枯不長」,骨痿則是「骨枯而髓減」。《素問痿論》云:「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與現代醫學之骨質疏鬆症的病因病機及臨床症狀極其相似。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骨生髓。腎藏精、主骨而生髓,腎失充養而虛損時,則骨髓失其溫煦、濡養,而易發腰背酸軟疼痛。腎虛引起氣化不及,氣血瘀滯不行,營運無力而致筋骨失養,從而促進骨質疏鬆的產而致腰背痛。《靈樞》:「足少陰氣絕,則骨枯」,腎虛是骨質疏鬆發生的根本原因。 「肝腎同源」,腎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病理上二者常相互影響,肝腎不足,筋骨失養,「不榮則痛」,正氣不足則易感受風寒濕邪,邪留關節,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所以治療上則應補益肝腎,做到精血同補;兼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故方用獨活寄生湯。

感悟:為甚麼以上諸病中都可以用同一方劑來治療呢?因為諸病的病因病機都是:以風寒濕邪侵犯為主,瘀阻經絡兼有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而獨活寄生湯有以祛風寒濕邪、通經絡為主,輔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功,故上述諸病都可以用獨活寄生湯治療。本人應用獨活寄生湯的體會:1. 獨活寄生湯的用藥量要比原文量大。2. 獨活寄生湯不可去細辛,細辛會增加止痛效果。因為細辛入少陰腎經,長於搜剔陰經之風寒濕邪,又除經絡留濕之功。即既有溫通陰陽之能,可助諸搜風散濕之藥以解痹而止痛,現代藥理研究有減毒增效之功效。3. 獨活寄生湯中祛風藥量輕時,不宜用黃芪、白朮;祛風藥量重時,可用黃芪、白朮。因為原方不用黃芪、白朮是因二藥能補氣固表,恐有礙發散風濕,而方中祛風濕之品藥力較弱,故去之。若加大祛風濕藥之力,芪、朮仍可應用,但須量虛實之輕重,權衡用之。

 

3    復元活血湯在骨傷科痛症中的應用

復元活血湯出自金朝李東垣所撰寫的《醫學發明》,全方由柴胡、栝蔞根(天花粉)、當歸、紅花、甘草、穿山甲(炮)、酒大黃、桃仁共八味藥組成。主治為治療傷者「從高處墜下,惡血停於脅下,痛不可忍」而設。具有疏肝通絡、活血逐瘀、消腫止痛之功效。被荣為傷科的第一方。

3.1 肋骨骨折

杜德利[13]使用方劑:柴胡15g、栝蔞根10g、當歸10g、紅花10g、甘草6g、穿山甲6g、酒大黃30g、桃仁10g。氣滯甚者加木香、香附、青皮、枳殼以助行氣;疼痛甚者加三七、郁金、川芎、乳香活血祛瘀。

復元活血湯是治療胸肋部跌打損傷的主方,其突出特點是對於肋骨骨折和胸肋部軟組織損傷止痛見效快。胸肋部損傷瘀血積於兩脅間,脅部為肝之所在,又為肝經所繞。肝為藏血之臟,此處受傷瘀血尤為嚴重,疼痛劇烈難忍,嚴重者影響呼吸難以入睡,因此止痛是當務之急。復元活血湯中的柴胡專入肝經,宣其道、引其經、行其瘀,協同它藥散其結。方中酒浸大黃,使其性不致猛攻其下,隨柴胡出表入裏,以成搜剔之功。當歸能行血中之氣,使離經之血各歸其經。穿山甲可逐絡中之瘀,使瘀絡之血各從其散。此時必有伏陽,故以花粉清之。痛盛之時其脈必急,故以甘草緩之,桃仁破瘀,紅花活血。此方為活血、化瘀、止痛之藥,由柴胡引經,故藥效快。

3.2 踝關節扭傷

周俊傑[14]採用復元活血湯治療,處方:柴胡15g、瓜蔞根9g、當歸9g、紅花6g、甘草6g、穿山甲6g、酒大黃30g、炒桃仁9g。其認為踝關節扭傷屬於各種外界因素導致的踝關節局部的肌腱、筋膜、韌帶、關節囊等損傷的筋傷之証,其病理機制是氣滯血瘀,經絡閉阻,筋脈受損,大量瘀血內存,關節不穩定,故用酒大黃蕩滌留瘀敗血;柴胡疏肝調氣血,兩藥合用,以攻散踝關節周圍之瘀滯,當歸、桃仁、紅花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穿山甲破瘀通絡使血各從其散,瓜蔞根能入血分助諸藥而消瘀散結;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各藥合用,使瘀祛新生,氣行絡通,則踝關節痛自舒而元自復。

3.3 各种胸痛

葉錦文老中醫善用復元活血湯治療各种胸痛[15]

3.3.1 肺癌胸痛

以復元活血湯加味:當歸15g,桃仁10g,紅花10g,酒大黃6g,炮山甲10g,柴胡10g,瓜蔞根10g,元胡10g,太子參10g,半枝蓮10g,白花蛇舌草10g,一劑後胸痛大減,行動轉側均不受大影響。三劑後胸痛止,行動自如,後以上方為基礎方,隨証加減治療。

按:該患者久病肺疾,氣機不暢,瘀血阻絡,不通則痛。用復元活血湯行氣活血,使瘀血得除,氣機宣暢而痛自緩解。加太子參意在行氣活血而不傷正,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功專抗癌。

3.3.2 結核性胸膜炎胸痛

以復元活血湯加味:當歸15g,桃仁10g,紅花10g,酒大黃6g,炮山甲10g,柴胡10g,瓜蔞根10g,元胡10g,川楝子10g,炙甘草6g,三劑作為出院帶藥。服藥後患者因效果良好而專程返院致謝。訴服此方胸部十分舒適,疼痛完全緩解。隨訪兩年,胸痛未再復發。

按:飲停胸脅,氣機不暢,血運受阻復因穿刺損傷,瘀血阻絡而致胸痛,復元活血湯行氣活血通絡,故氣滯血瘀之胸痛得除。

3.3.3支氣管炎久咳胸痛

復元活血湯加味:當歸15g,桃仁10g,紅花10g,酒大黃6g,炮山甲10g,柴胡10g,元胡10g,瓜蔞根10g,桔梗10g,前胡10g,炙甘草6g,三劑後胸痛緩解,繼服十劑,療效鞏固。

按:該患者久咳勞傷肌肉,不是外傷而類似外傷,瘀血阻絡,氣機失暢,不通則痛,用復元活血湯活血行氣,方証相符故獲良效。

感悟:復元活血湯的主要功效是:疏肝通絡、活血逐瘀、消腫止痛,上述諸病症的主要病機是氣機不暢,氣滯血瘀;因此用復元活血湯治療甚佳。凡是外傷損傷瘀阻氣機、或胸肋部跌打損傷,復元活血湯是最佳的首選方劑,對於其他傷科痛症有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者,亦可選用。臨床各家使用復元活血湯加減治病,驗之於臨床療效甚好。究其原因,乃遵循「証同治亦同」之方證對應原則,臨証之時再加以審証求因、辨証論治、隨証加減藥物品項或增減劑量,便能提高臨床用藥的針對性與療效。

 

4    小結

綜上經方名方在骨傷痛症中的應用,其選方用藥大概有如下幾種原則:1.圍繞病因病機及主証用方。即根據疾病的病因病機,以及骨傷科患者在骨傷後出現的主要証候選方用藥;2.根據部位用方。即根據骨傷部位與臟腑經絡存在的相關性選方用藥;3.循其經脈用方。即根據一些骨傷科疾病循經發病的規律選方用藥。所選用祛風止痛中有如下規律:第一、病症屬風濕所致而體質偏虛寒者用祛風濕(散寒)類藥物:木瓜、青風藤、細辛、老顴草、伸筋草、伸筋籐(寬筋藤)、威靈仙、徐長卿、海風藤、烏梢蛇、透骨草、路路通、獨活、熟附子、關白附、製川鳥、製草鳥、薑黃;第二、病症屬風濕所致而體質偏熱者用祛風濕(清熱)類藥物:防己:桑枝、海桐皮、秦艽、絲瓜絡、絡石藤、豨薟草、雞矢藤;第三、病症屬風濕所致而體質偏肝腎虧虛者用祛風濕(強筋骨)類藥物:十大功勞葉、千斤拔、千年健、五加皮、牛大力、狗脊、桑寄生、鹿銜草。其中1. 抗炎鎮痛效果較好的中藥有製川鳥、製草鳥、熟附子、關白附、羌活、青風藤、細辛、薑黃等。2. 效果其次的有崗稔根、菝葜、海風藤、防己、秦艽、五加皮、獨活等。3. 效果更弱的有豨薟草、威靈仙、桑枝、老鸛草等。痛症在骨傷科中的治療小總結如下:(見表1)

表1

分類

 

主要病因

 

治療原則

 

常用方藥

 

 

 

痹痛

行痹

 

 

風寒濕熱

祛風通絡止痛

 

防風湯、蠲痹湯

 

痛痹

 

溫經散寒止痛

 

烏頭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着痹

 

化濕通絡止痛

 

薏苡仁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熱痹

 

清熱通絡止痛

 

白虎加桂枝湯

 

尪痹

 

補虛通絡止痛

 

補腎祛寒治尪湯焦樹德

 

瘀痛

 

 

活血化瘀止痛

 

桃紅四物湯、復元活血湯

 

痰痛

 

 

化痰通絡止痛

 

二陳湯、滌痰湯

 

滯痛

 

 

行氣通絡止痛

 

逍遙散、行氣活血湯

 

虛痛

 

 

陰虛

 

調補氣血止痛   

 

左歸丸、六味地黃丸

 

陽虛

 

調補肝腎止痛

 

金匱腎氣丸、右歸丸

 

 

 

參考文獻:

1. 龍國烽,五苓散在骨傷科臨床應用體會,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2009.17(7):63.

2.王念蓮,五苓散治療類風濕關節炎30例,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09, 18(4):416.

3. 唐貞力,茵陳五苓散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98例,安徽中醫臨床雜誌,2002,14(6):464.

4. 殷瑞忠,加味獨活寄生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78例,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08,22(11):45.

5. 周紅軍,獨活寄生湯治療腰椎管狹窄症療效觀察, 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3):594-595.

6.周就榮,獨活寄生湯配合手法治療肩周炎86例,中醫外治雜誌,2003,12(2) :49.

7. 王擁軍、王志恆,加減獨活寄生湯治療坐骨神經痛48例,四川中醫,2006,24(4):57.

8. 何紹奇,現代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 450, 451

9.顧玉潛,獨活寄生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60例療效觀察,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2):201-202.

10.黎威,獨活寄生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58例, 遼寧醫學院學報,2009,30(3):240.

11.王勇,獨活寄生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40例,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2010,8(1):33-34.

12.陳科,獨活寄生湯治療骨質疏鬆症引起的腰背痛42例,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08,22(6):50-51.

13. 杜德利,复元活血湯治療肋骨骨折30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9,15(11):882.

14周俊傑,復元活血湯合消腫止痛膏治療踝關節扭傷32例,光明中醫,2007,22(8):53.

15. 李越愛,葉錦文老中醫運用復元活血湯經驗,現代中醫藥,2010,30(2):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