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Grok AI整理>>柴胡疏肝湯(或柴胡疏肝散)的方義、功效及臨床應用

 柴胡疏肝湯(或柴胡疏肝散)的方義、功效及臨床應用

柴胡疏肝湯,又稱柴胡疏肝散,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源自明代張景岳的《景岳全書》,由四逆散加減變化而成,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相關證候。組成主要藥物包括:柴胡、陳皮、川芎、香附、枳殼、白芍、炙甘草。方義此方以柴胡為君藥,疏達肝氣、解鬱升陽;白芍養血柔肝、斂陰止痛;枳殼行氣寬中、助氣機升降;陳皮理氣和中、消滯和胃;香附疏肝理氣、止痛調經;川芎活血行氣、散瘀止痛;炙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全方可拆分為四逆散(柴胡、枳殼、白芍、炙甘草)透邪解鬱、疏肝理氣,以及氣血同調組(川芎、香附、陳皮)修復氣滯血瘀之損害,強調氣血並調、升降相因,針對肝氣鬱結導致氣機不暢、血脈失養的病機。功效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活血解鬱。主治肝氣鬱滯證,症見胁肋疼痛、胸悶善太息、情志抑鬱易怒、嗳氣、脘腹胀滿、脈弦等。臨床應用柴胡疏肝湯廣泛用於現代中醫臨床,特別適合情志因素引起的肝鬱證候:
  • 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胃痛、噯氣、脘腹脹滿、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通過調理肝胃、緩解氣滯。
  • 肝膽系統疾病:如慢性肝炎、膽囊炎、脂肪肝,改善胁痛、口苦等症。
  • 神經及情志相關:如肋間神經痛、頭痛(尤其是太陽穴或單側頭痛)、多夢易驚、煩躁易怒、胸悶等,常見於壓力大或情緒抑鬱者。
  • 婦科及乳腺疾病:如乳腺增生、月經不調、脅痛脹滿,通過疏肝活血軟堅散結。
  • 其他:如盆腔炎、腸易激綜合徵等屬肝氣鬱結者。
使用時需辨證施治,孕婦慎用,建議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Goodle AI 摘要>>中醫觀點,乾眼症病因、飲食調理

 中醫治療乾眼症,主要從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疏肝活血等方向著手,並根據病因和體質選擇相應的中藥方劑或飲食調理 

中醫乾眼症的病因:
  • 肝腎陰虛:肝腎陰虛是乾眼症的常見原因,因為肝開竅於目,腎主津液,陰虛則會導致眼睛失去濡養,出現乾澀、疲勞等症狀。 
  • 陰虛內燥:津液不足,容易引起內燥,進而影響眼睛的滋潤。 
  • 虛火內生:身體虛弱或內熱,會導致虛火上浮,進而影響眼睛的清明。 
中醫乾眼症的治療原則:
  • 滋陰潤燥:
    常用藥如生地黃、麥冬、玄參等,滋潤陰液,減輕眼睛的乾澀。 
  • 清熱解毒:
    常用藥如夏枯草、菊花等,清熱解毒,減少因炎症導致的眼睛乾澀。 
  • 疏肝活血:
    常用藥如逍遙散、牡丹皮、梔子等,疏肝解鬱,活血行氣,改善肝血虛弱造成的眼睛乾澀。 
  • 補腎養血:
    常用藥如杞菊地黃丸、滋腎明目湯等,補益肝腎,養血明目,改善肝腎陰虛造成的眼睛乾澀。 
中醫乾眼症的飲食調理:
  • 枸杞菊花茶:枸杞補肝腎、明目,菊花清肝明目,可改善眼睛乾澀。 
  • 桑椹茶:桑椹滋陰補血,可改善眼睛乾澀。 
  • 黑芝麻:黑芝麻滋補腎氣,有助改善眼睛乾澀。 
  • 黑木耳、白木耳:黑木耳、白木耳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改善乾燥症狀。 
  • 富含黏液的食物:例如秋葵、木耳、納豆等,有助於增加淚液的黏稠度,改善乾眼症。 
其他建議:
  • 適量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體質。 
  • 保證充足睡眠:睡眠充足有助於滋養肝血,緩解眼睛乾澀。 
  • 避免熬夜:熬夜會消耗肝血,容易導致眼睛乾澀。 
  • 注意眼睛的休息:避免長時間用眼,減少眼睛的疲勞。 
  • 使用人工淚液:在點眼藥水的同时,可考虑结合中医治疗方法。 
  • 按摩穴位:按摩三陰交穴、太衝穴、湧泉穴等穴位,有助於改善體質,緩解眼睛乾澀。 
  • 補充營養素:可補充維生素A、C、DHA、花青素、葉黃素等營養素,有助於改善眼睛健康。 
總之,中醫治療乾眼症不僅要針對眼睛的症狀,還要從整體體質入手,調理脾、肺、肝、腎等臟腑,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字 乾眼症+中醫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修復受損肺臟 用五方強肺湯

 修復受損肺臟 用五方強肺湯

以滋陰潤肺是必不可少的。

“五方強肺湯”主要功用在讓受損傷的臟器尤其是肺得到更好的修復,從而協助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復,從新過上正常的生活。此方藥在臨床上應用了一段時間,實踐證明效果良好,且諸藥性平和無毒,可以放心服用。

2022/4/26三郎

()五方強肺湯

黃茋30 党參15 仙鶴草30克白術15 厚樸12 茯苓12克百部15 桔梗10 橘紅12克沙參15 玉竹12 麥冬15 生地15 百合15 蓮子12 丹皮10  赤芍10

服法:水煎服。碗水濃煎2(水滾後文火),早晚半空肚各服一碗,每日一劑。也可分二天服用,次日飲用的用保鮮紙封好置於雪櫃,服用時蒸熱再服。五劑為一個療程,一般服二個療程。


詳如中醫師陳三郎 原文 https://chensamlong.blogspot.com/2022/05/blog-post.html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應用溫膽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梅尼埃病

 應用溫膽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梅尼埃病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瀘州醫學院附屬中醫院文慶蓮、王貴勤觀察了溫膽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梅尼埃病的臨床療效。

  方法:用溫膽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藥物組成:法夏10g,藿香10g,紅花10g,竹茹15g,雲苓15g,陳皮15g,川芎15g,桃仁15g,牛膝12g,枳殼6g,炙甘草12g。隨症加減:伴頭重,飲食無味,舌胖苔膩,脈濡滑者去炙甘草、牛膝,加膽南星12g(先煎);伴頭痛、舌暗苔紫有瘀斑,脈澀者去藿香、法夏、陳皮;伴心煩、脅肋脹滿,脈弦者去桃仁,加柴胡12g,升麻10g;伴眼花、氣短,脈細弱者去川芎、竹茹,加黃耆20g,白朮10g,熟地12g。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服,10劑為1療程,可治療1~2療程。

  療效標準:分值=治療後每月發作次數/治療前每月發作次數×100,按所得的分值可分5級:A級=0(完全控制);B級=1~40(基本控制);C級=41~80(部分控制);D級=81~120(未控制);E級>120(加重)。結果顯示:本組共有61例患者,A級45例,B級8例,C級5例,D級2例,E級1例,總有效率95%。臨床療效證實:兩方合用,具有化痰除濕,行氣祛瘀之功效。治療梅尼埃病療效滿意。

(中國中醫藥報)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國醫大師周岱翰:痰來辨別癌症經驗

 

國醫大師周岱翰:痰來辨別癌症經驗

發佈日期:2024-04-07 11:06:08 來源:中醫腫瘤學雜誌 瀏覽次數:806 字號: 大中小

圖片

▲週岱翰國醫大師(1941年-)

  週岱翰,第三屆國醫大師,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醫師、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將周老治療癌症經驗總結如下,以颯同仁。

  癌瘤皆由痰生

  痰既是多種疾病致病因素,又是某些疾病的病理產物,無論因痰致病,或是因病生痰,皆與肺、脾兩臟密切相關,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 「痰」古文同「淡」,從水,受火炎灼作痰,故痰因水濕停留而成,其清稀者為飲,稠濁者成痰。廣義的痰液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從口中咯出的痰液,亦包括瘰癧、痰核;停留在臟膕經絡組織中的痰,影響生化,阻塞氣機,變生百病,則為無形之,痰飲病症可及。

  週岱翰教授認為,癌腫發生,皆因痰服。如朱丹溪謂:「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痰濁凝結頭面頸項,可出現結核腫塊,可致口腔腫瘤、鼻咽癌、甲狀腺癌、惡性淋巴瘤等,且痰瘀膠結則成「窠囊」;痰與死血停留食道胃脘,致胸痛徹背,噎塞嘔逆,或隔食嘔吐,嘔穢痰涎,如食道癌、胃癌等。

  痰熱互結,阻塞肺絡,或痰飲氾濫,懸於胸中,出現咳嗽痰血,發熱胸痛,心悸短氣,甚則喘息抬肩、頸項臃腫,見於支氣管肺癌、縱膈腫瘤或各種癌瘤轉移致胸腔惡性積液;結核,腫塊硬實,甚則潰破滲液流血,瘡口翻花,如乳腺癌;痰與寒邪凝泣胞中,致下腹腫痛,五色帶下,血水臭穢,甚則有陰瘡交腸,見於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以及繼發陰道直腸瘺或膀胱瘺。

  癌症晚期多轉移至腦,係由痰濁夾風邪循經入腦,阻塞清竅,致頭痛嘔吐,昏花複視,肢體偏癱,甚則昏迷不醒,見於腦瘤或腦轉移癌;痰毒流注或痰癖留著骨骼,出現骨骼畸形或腫塊,疼痛如錐,痛處固定,則肢體廢用,則不死,見肢癌或骨癱。

  痰是多數癌腫的致病因素,癌瘤發展可形成內痰與外痰,因此,除痰散結是其治療癌症的常用方法。臨證時又須顧及痰邪常夾雜六淫、瘀毒為患,形成風痰、寒痰、熱痰、燥痰、濕痰、老痰、痰核、痰癖、窠囊等,強調辨證孰輕孰重,常中有變,或用溫化寒痰,或清熱化痰,或濕厭化痰飲。 

  常見癌瘤從痰液辨治

  ● 惡性淋巴瘤
      

  指原發於淋巴網狀組織的惡性腫瘤,常表現為全身表淺淋巴結腫大,尤以頸部好發。古籍中有痰核、惡核、瘰癧等癌瘤記載,與惡性淋巴瘤的症狀及預後相似​​,如《類證治裁》曰:「結核經年,不紅不腫,堅而難移,久而腫痛者為痰核,多生耳、項、肘、腋下痰。」

  ➤ 屬脾臟濕痰凝者,治以健脾祛濕、除痰散結,方用四君子湯加夏枯草、薏苡仁、川貝母、連翹、海藻、昆布、壁虎、僵蠶、露蜂房等。

  ➤ 屬痰瘀互結者,治以消痰散結、解毒祛瘀,方用海藻玉壺湯(海藻、昆布、川貝母、連翹、陳皮、法半夏、當歸、川芎、青皮、獨活、甘草),犀黃丸(牛黃、麝香、乳香、沒花藥)加大黃蜂、生天死、生死巴等。

  ➤屬痰毒虛損者,治以解毒滌痰、扶正補虛,方用人參養營湯(人參、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肉桂、大棗、黃耆、白術、茯苓、五味子、遠志、橘皮、生薑),犀黃丸加女貞子、桑葚、枸杞子、菟絲子、壁虎、僵蠶、露蜂房、土鱉蟲等。

  週岱翰教授強調,惡性淋巴瘤種種症狀與不同預後皆源自痰、虛兩途。痰與熱相搏者,常用葶藶子、薏苡仁、魚腥草、敗醬草、大黃清痰熱,尤推崇生大黃,認為其為清熱逐痰之要藥,《藥性論》謂其「破痰實冷熱積聚」。痰夾瘀血者,常用生天南星、生半夏、壁虎、露蜂房、僵蠶、土鱉蟲等攻堅破積。此症較難消除,屬頑痰,《丹溪心法》謂:「痰夾瘀血,遂成窠囊。」此等頑痰非攻堅破積類藥物而無法直達窠囊。

  週岱翰教授認為,人體臟腑虛損及陰陽氣血失調,可致癌瘤產生,惡性淋巴瘤之虛在於脾腎,故虛證中補脾常用四君子湯加雞內金、黃芪;補腎常用左歸丸加女貞子、桑葚、黑大豆。攻邪不忘扶正,扶正不忘補益脾腎,常收到較好療效。 

  醫案舉隅

  崔某,男,享年62歲,1997年4月初診。病人頸部腫塊進行性增大1年餘,曾在外院診為何傑金氏病,淋巴球為主型,因不願接受化療求治於中醫。

  診見:頸項強、轉動牽摣感,偶有脹痛,痰多,疲乏氣短,納差,舌苔白膩,脈濡滑。身體檢查顯示:頸部腫塊左側7cm×10cm,右側5cm×9cm,質硬,表面凹凸不平,皮色正常,左腋下有一腫塊約2cm×3cm,輕壓痛。肝臟於鎖骨中線右肋下2cm處觸及,質中。中醫診為惡核,證屬脾臟濕痰凝型。

  治宜健脾祛痰、化瘀解毒。

  處方:薏苡仁、夏枯草各30g,黨參、白術、茯苓各15g,川貝母、僵蠶、露蜂房各10g,土鱉蟲、壁虎各6g。每天1劑,水煎服。每週服犀黃丸5天。

  連續服藥逾800餘劑,未使用化療及他藥,病情逐漸改善。 2000年11月10日複查:左腋下腫塊消失;頸部腫塊左側3cm×4cm,右側4cm×7cm;肝下緣在鎖骨中線右肋下1cm。遂改為每週服藥2~3劑不等。至2004年5月發現頸部腫塊增大,腋下、腹股溝淋巴結及肝脾亦漸腫大,體質日見虛衰,同年11月因全身衰竭合併肺部感染而死亡。本例服中藥後腫瘤明顯縮小,帶瘤存活7年半。

  ● 支氣管肺癌

  指原發於支氣管黏膜及細支氣管的腫瘤。週岱翰教授認為,肺癌種種症狀皆因痰液為患。如咳嗽氣促為痰濕壅肺,咯血胸痛為痰瘀搏結,肺癌淋巴結轉移為痰核流竄皮下肌膚,肺癌腦轉移為痰濁蒙蔽清竅。因此,治療肺癌離不開治痰,而肺癌雖以痰為患,又常為脾虛痰濕或肺鬱痰瘀所致。週岱翰教授將肺癌分為肺鬱痰瘀、脾虛痰濕、陰虛痰熱、氣陰兩虛4型。

  ➤ 肺鬱痰瘀者,治以宣肺理氣、化瘀除痰,藥用生天南星、生半夏、壁虎、薏苡仁、魚腥草、仙鶴草、桔梗、瓜臕、田七、浙貝母等。

  ➤ 脾虛痰濕者,治以補中健脾、宣肺除痰,藥用生天南星、生半夏、壁虎、薏苡仁、桔梗、浙貝母、瓜蔞、豬苓、茯苓、黨參、白術等。

  ➤ 陰虛痰熱者,治以滋腎清肺、化痰散結,藥用壁虎、薏苡仁、仙鶴草、豬苓、夏枯草、桔梗、浙貝母、沙參、麥冬、鱉甲、生地黃等。

  ➤ 氣陰兩虛者,治以益氣養陰、扶正祛積,藥用壁虎、薏苡仁、仙鶴草、桔梗、浙貝母、豬苓、百合、沙參、西洋參、黨參、麥冬、五味子等。

  治痰常選薏苡仁,夾痰濕常選有毒之生半夏以燥濕化痰、降逆止喘、消痞散結。治肺癌淋巴結轉移(痰核流竄)選用海藻、昆布;治肺癌腦轉移(痰蒙清竅)選用蜈蚣、壁虎;治肺癌合併胸水(痰飲氾濫)選用葶藶子、檳榔;痰熱盛者用敗;痰熱盛者用敗;醬草、魚腥草、鮮蘆根、冬瓜仁、葶藶子;伴腑實證者,以大黃、枳殼、萊菔子通腑洩熱;伴咯血者用白茅根、旱蓮草、仙鶴草、櫺子

  週岱翰教授強調,支氣管肺癌痰邪耗氣礙氣,故除痰需注意理氣補氣,選用人參、黃耆、五味子等。而痰瘀又常互相膠結,故選加紅花、桃仁、莪朮等。 

  醫案舉隅

  鄭某,男,時年70歲,1997年1月初診。患者咳嗽、右胸痛1年。

  診見:胸翳氣急,右胸痛,咳痰稠、伴血絲,口乾,舌紅綿、苔白粗、舌中剝苔,脈細數。 X光胸部攝片顯示:右中肺近肺門處新生物為3cm×4.5cm,右側第6~8肋骨有明顯骨破壞徵;右上肺陳舊性肺結核;肺動脈瘤。痰液脫落細胞學檢查發現腺癌細胞。周圍淋巴結未見明顯腫大,右肺呼吸音減弱。診為右肺中央型肺癌並肋骨轉移。

  中醫辨證屬陰虛痰熱型,乃因腎水虧虛,熱灼肺陰。

  治宜清熱滋陰,化痰散結。

  處方:白花蛇舌草、魚腥草、薏苡仁、夏枯草、仙鶴草各30g,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麥冬、葶藶子、莪朮、重樓、穿山甲、鱉甲、海藻、昆布15g,豬苓25g,生地黃地。每天1劑,水煎服。配合口服六神丸,早晚各10粒;鶴蟾片,每次6片,每天3次。

  服藥後症狀逐漸好轉,已無血痰,胸痛減輕,精神轉佳,體重增加,但仍有咳嗽痰稠,動則氣促感。 1999年11月經X光攝片複查:右中肺近肺門處橢圓形陰影已消失,有數處大小為0.5cm×0.5cm片狀陰影,右側第6~8肋骨骨質破壞好轉。仍堅持服用中藥治療,共600餘劑,未使用化療藥物,至2002年10月因自發性氣胸、衰竭死亡,存活5年餘。 

  ● 腦瘤
      

  週岱翰教授認為,在因痰致病諸多癌瘤中,以腦瘤的成因、辨別較為特殊。中醫學認為,腎主骨,骨生髓,腦為髓海,處頭部巔頂清虛之地,腎虛可致髓海空虛,邪易乘虛而入。痰飲與水濕同性,本因質重墜而難達巔頂,然風邪上行而數變,風挾痰上,風痰乘虛而入,上擾清竅,終致腦瘤,故見頭痛、眩暈、抽搐、嘔吐等症狀。風痰也常夾瘀,臨證常兼有顏面晦暗、口唇暗瘀、舌質瘀斑、腫物固定等。

  週岱翰教授認為,在腦瘤辨別中,痰是重要致病因子和病理產物,然痰邪常夾風、夾瘀,且病體常先有腎虛髓空,為風痰夾瘀侵腦提供可乘之機。腦瘤中多為轉移癌,引起腦轉移的癌瘤為肺癌、乳癌、消化系統癌瘤等;腦原發腫瘤有膠質細胞癌(星狀細胞瘤)​​、腦膜瘤、腦下垂體瘤等。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血腦障壁原為抵禦細菌病毒侵犯腦部的天然防線,然而其亦妨礙抗癌藥進入腦組織。不少除痰散結類中藥對體部腫瘤有效,而對腦瘤療效欠佳,可能與不易透過血腦障壁有關。

  因此,週岱翰教授治療腦瘤,每用非常之法,選非常之藥,並認為腦瘤中的痰為“老痰、頑痰”,非搜風通絡之蟲類藥難以引藥入腦,以自擬清空滌痰飲(由龜板膠、紫河車、蜈蚣、全蠍、地龍、生半夏、生天南星、浙貝母、薏苡仁、鉤藤、蒺藜、甘草等組成)加減,取得較好的療效。 

  醫案舉隅:

  甄某,男,時年45歲,2000年5月初診。腦部膠質瘤術後復發5月。 CT檢查顯示:左顳、枕部巨大膠質瘤分別為7cm×8cm、6cm×5cm,腫瘤內液化、腦實質水腫,伴隨頻發性頭痛、抽搐、嘔吐,記憶力減退,舌質瘀暗、苔白,脈弦滑。

  證屬肝腎陰虛、痰瘀互結。

  治宜搜風痰,散瘀結,補脾腎。

  處方:龜板膠(烊)、鉤藤、蒺藜、石菖蒲各15g,蜈蚣3條,地龍10g,生半夏、紫河車、生天南星各12g,浙貝母、薏苡仁各30g,全蠍、甘草各6g。每天1劑,水煎服。

  加減服藥3週後,自覺症狀明顯好轉,堅持治療半年症狀消失,恢復工作,至今已存活近5年。 ■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原載  http://szyyj.gd.gov.cn/zyyfw/dyjc/content/post_440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