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試論鄭欽安「陰虛証問答」篇學術思想及其診治特色

試論鄭欽安「陰虛証問答」篇學術思想及其診治特色

黃 靖
(廣西中醫學院經典中醫臨床研究所 郵編:530001)
【摘要】鄭欽安是清末著名傷寒學家,師從清代「通天教主」劉沅。鄭氏認為人身所恃以立命者,惟此水火而已。元陰虛是一切陰虛症的主腦。陰虛則火旺,治療切不可再扶陽,若再扶陽,必然加速消灼元陰。其臨証特色主要有:多援用經方而變化分兩用之,救陰不得損陽;獨參湯為補陰第一要方;善用白蜜;薑多炮黑或炮炭使用等。

【關鍵詞】元陰虛 水火
鄭欽安(1804-1901;一說1824~1911),四川臨邛人,火神派鼻祖。重陽扶陽是其重要學術思想,臨証以善用大劑量薑桂附而享譽杏林。近年來,隨着扶陽論壇的興盛,火神熱的升溫,欽安之重陽扶陽思想逐漸受到重視,而其扶陰之道卻鮮被道及,其實陰與陽乃一體兩面,二者旨歸並不相違。《醫理真傳》一書中,欽安特將陽虛証和陰虛証分門列出,一一指陳其中的奧義。筆者不揣淺陋,兹將其陰虛証一門的學術思想及治療特色論述如下,祈高明斧正。
1   元陰不足是陰虛証的主腦
欽安認為人身立命乃本於一元之氣,一切有形軀體皆由之化生,一切生命活動咸賴之維持。邪之傷人,雖有表裏淺深之分,莫不由元氣先虛,方使邪由外而入,或由內而生。但種種滯礙不通或虛損諸象,究竟為一元之損傷。一元發病,或為不足,或為有餘。氣不足即是寒,氣有餘便是火。火旺則易傷及陰血、津液,消灼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在種種紛繁的陰虛証當中,欽安將元陰不足之底蘊揭示而出,認為元陰不足是陰虛証的主腦。
元陰虛有幾種原因,一由脾胃久傷,生化太微。一為房勞過度,元陽不足而轉運力微,陰精虧耗。一為素體稟賦虛弱。《素問.五臟生成篇》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又如《素問.調經論》:「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此處指出陰的生成與脾胃功能有着必然的聯繫,因為飲食水谷入脾胃後,不僅後天之氣得以化生,精血津液亦由中焦變化而成。若有飲食勞倦,水谷精氣不足,上焦和下脘的功能失常,致使蘊熱於中。故後天陰陽成也賴脾胃,傷也在脾胃。故欽安言:無論一切陰虛陽虛,務在中宮上力求。
在看待元陰不足導致的病理變化問題上,隨着醫理的融會貫通,欽安的認識亦是逐漸在改變。他在《醫理真傳》中曾提出了這樣的看法「元陰不足,無論在何部,元陽之氣,即旺於元陰不足之處而成病。」他還提出了對「客氣」和「客邪」辨識,如指出「二經之元陰不足,元陽之氣便盛而為病,即為客邪,不必定要風寒閉塞二作,才為客氣。」「客氣二字,外指風寒暑濕燥火時氣,內指元陰、元陽偏盛所現。」此外所云常令人引發歧義,元陽之氣既旺,焉有得病之理?故讀者宜細看。參其晚年所著《醫法圓通》之「邪正論」篇,欽安重申「天地一陰陽耳,分之為億萬陰陽,合之為一陰陽」,「(元陰元陽)同盛同衰,一元之旨歸不謬」。「論天道,則日月有盈縮,論人身,則稟賦有強弱,究竟循環盛衰之理,不作病看。」由此看出,元陰元陽俱為人身元正氣,雖有賦不同,其病或有幾種原因,一為陰陽元氣俱虛弱;一為陰陽二氣出現一方的盛衰,致使二者的動態平衡被打破而出現失調的現象。如元陽不足,陰邪易作;元陰不足,濡養滋潤不及,陽邪便盛而為患。《素問.評熱論》:「陰虛者,陽必湊之。」
此外「陽」應作邪氣看。

2   水火之培養在中宮,發用在心肺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水火彰顯陰陽的功用,人身的水火即氣血。劉止唐《槐軒全書.醫理大概約說》謂「醫道雖多,不外乎氣血」。欽安認為人身五臟六腑,總不外乎氣血兩字,氣血之根都在下,培養在中,發用在上,此為氣血運用之機關。
如其所云,陰虛之人多屬氣盛血衰,無論何處發病,多緣火邪為患。觀《醫理真傳》陰虛証28條問答中,有胃熱、血虛、津竭、神昏、膀胱腑不利者等等,皆從氣血二字以貫之。蓋心主血,肺主氣。且肺、胃屬陽明,陽明以降為順,陽明不降,則現燥熱之象。故欽安論陰虛,力求之中宮用力的同時,重在心肺上求,即是在氣血盛衰上識別。

3   陰虛火熱証的辨識
《中醫診斷學》對陰虛的定義是:「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屬陰,故稱陰虛,多見於勞損久病或熱病之後而致陰液內耗的患者。由於陰虛不能制火,火熾則灼傷陰液而更虛,兩者常互相影響。陰虛主症為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欽安所論陰虛,其本質系元陰不足。陰虛則內熱,元陰虛可出現火熱証,以《傷寒論》之少陰熱化証為例,以坎卦解之,是水虛極,不足以潛龍,龍浮露而出呈現熱象。
但火熱証不惟陰虛可見,陽盛亦有熱証,陽虛亦可見之,如《傷寒論》之陽明實熱証。陽熱太甚則又有耗傷陰液,導致陰虛之虞。故以大承氣湯峻下熱結以救陰。欽安所示範之陰虛門第11例,「酒客病,身大熱而喘,口渴飲冷,無頭痛身疼畏寒者,何故?此濕積生熱,熱甚而傷血也。」又是一則熱甚傷陰案。
有關於陽虛之熱,欽安在「君相二火解」篇中恐世人誤解,即鮮明指示「陰氣上騰而真火亦與之俱騰」可出現面赤身熱汗出之火熱証,此種熱証極需細細察看。此非元陰虛,而乃陰邪太盛所致。以坎卦解之,一點真陽藏於二陰之間,真龍潛藏於水中,若水盛極,則龍亦盛極浮出而顯出火熱之象。但是,雖現火熱之象,而其脈必浮空,按之無神,察見舌淡胖或紫氣苔白滑等虛寒之象,今之教科書稱為陰盛格陽或真寒假熱之証,治療必須扶陽抑陰,急急回陽為要。如《傷寒論》少陰篇白通加豬胆汁証。若以陰虛法治之,必犯虛虛之戒。
可見,疾病變化莫測,臨床當留心辨認。而縱觀時世,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陽氣的消伐日顯嚴重,民眾體質日趨寒化,亞健康群體日益增多,臨床陽虛患者為多見,而真正的陰虛則少見矣。雖見火熱現象,然多為真寒假熱之証。故又有扶陽醫家言,陽虛証十之八九,陰虛証十之一二。甚或言天下沒有陰虛。非沒有陰虛証象也,實則元陰虛所致者不多見罷了。
既然火熱証的原因如此之多,如何辨識元陰虛?除去共性的火熱症狀以外,欽安在《醫理真傳.認病捷要總訣》篇圍繞氣有餘不足,點出了幾個辨別的因素,一是脈健;二是辨舌,舌體紅,且苔上少津;三者舌脈必須參合音聲、起居動靜、有神無神處探求病情。舌之於脈,本最客觀易識,可是舌象的鑒別仍然有很大的誤區。如一見黃苔或黑苔,不管潤燥,即認為是熱証;或一見舌體發紅,而不察舌苔之潤燥,便謂陰虛,此種情形實在太多也,不得不提。比如舌苔雖黃或黑,但若苔面濕潤,舌質暗淡甚或胖者,此當屬於陽虛,不得認為是熱証。舌體發紅而舌苔仍潤者,此系元陽虛不能化陰所致,不得以陰虛証治之。余跟師多年,嘗見導師以回陽法治之效。脈健者,重按亦當有力。陰氣上騰而真火俱與之俱騰者,輕取脈象浮大有力重按則空無,不得以陰虛或陽盛治之。

4   陰虛証的治療
欽安謂陰虛多緣火邪為患,切不可再扶其陽,若再扶陽,必然加速消灼元陰。此為一定不易之理。其於陰虛門篇中論及常用法則有利水育陰法如六味湯;清燥養血法如芍藥甘草湯;甘潤養陰法如甘草黑薑湯等等。其用藥特點略述如下:
4.1   援用經方而變化分兩用之,救陰不得損陽
人參白虎湯証、小柴胡湯証、承氣湯証等欽安均分兩改之。何也?欽安點出權衡妙處即在分兩輕重上顛倒,變化在人,方原無定,總在活活潑潑天機,陰陽輕重上顛倒。一語道破治療陰虛陽虛之天機。蓋元陰不足有輕有重,重者用藥宜重,如《傷寒論》之大承氣湯証。區區四味藥而個個皆為猛將,以力專而效宏也。欽安闡釋為元陰將亡已在瞬息之間,非大劑苦寒不能救之。盛贊此方與四逆湯皆有起死回生之妙。而輕者則用藥亦輕,如其大承氣湯案,僅用數錢,較之《傷寒論》原量大大減少,意在輕洩胃火以救元陰。此時病症尚未及痞滿燥實之階段,故用量不可孟浪,否則胃火雖洩,而中陽亦損矣。中陽一損,則諸証容易蜂起。如《槐軒全書.醫理大概約說》指出「藥太寒涼,則傷胃氣。胃氣傷,則飲食難,反傷大命」。「火宜降瀉,而不知培水以制火,保胃以生津,其害不淺。且水與火之陰陽,與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造化之妙理」,由此,苦寒藥物的使用無論是在劑量或者使用時間上都必須謹慎,藥下之後,宜注意觀察証情變化,隨証治之。其善後當注意培水以制火,保胃以生津為要。此為治療陰虛的圓通之法,醫者不可不識。
4.2   善用白蜜
陰虛門問答篇中,用白蜜者有麻仁湯、補水湯、杏冬二皮甘桔白蜜湯、大黃木香湯,以及元陰虛不能潤肺,病人乾咳周身皮膚癢,以補血湯合甘草乾薑湯加白蜜治之。《金匱要略》中凡201方,用白蜜者佔24方,足見仲景對白蜜的重視。蓋白蜜不僅能潤燥,且味甘入中宮,大凡療陽虛者多辛溫之品,辛甘化陽,而療陰虛藥多為苦、酸之品,苦甘、酸甘皆能化陰。由此再想起欽安教言:無論一切陰虛陽虛,務在中宮上力求。可見白蜜與甘草有着相似的特性,而相較之有直接滋潤的優勢。故欽安言白蜜色白味甘,能潤肺生金,且金為水之母,意在金水相生也。
4.3   獨參湯為補陰第一要方
欽安認為人參性味甘寒,為補陰之品,扶立極之元陰正當用參。如無人參即以西洋參或沙參代之。不用紅參高麗參,是忌其溫熱之性,而取洋參沙參性甘涼功善養陰也。
4.4   薑多炮黑或炮炭使用
薑本性味辛甘發散,而經過炮製後,具有焦苦之性,苦能堅陰。
4.5   血虛者喜用補血湯
欽安認為火之害,先治水。如吐血後眩暈不止以及女病血崩忽巔頂痛甚者,均用補血湯而非四物一類治之。水足才能制火。
4.6   為改丸為湯用之,如麻子仁湯。是取「丸以緩之,湯以蕩之」意也。
4.7對於相火失位引發的熱証,以引火歸亢為要。劉沅指出:「人身有二火,全要此生,而人不知。往往以克伐退火大傷元氣,以致外邊所蓄之火不能去。而本來真火,反易隨藥以壞其本。」如照搬瀉火滅火,必犯虛虛之戒。
綜上所述,治病必求其本,欽安陰虛門問答篇,即是從後天表象上講求先天之本,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編委:黃僑生審校2010.9.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